45句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精选
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
1、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即宣州),只身前往长安,欲投奔族兄韩弇。适逢韩弇前往河中,后遇害,韩愈遂投靠名将马燧。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2、在韩文公祠墙壁上,挂着《韩愈诗文成语集锦》,“不平则鸣,飞黄腾达,同工异曲”等成语,出自韩愈诗文。《韩愈诗文成语集锦》给成语释义和注明出处。韩愈一生敏而好学,创造了“业精于勤”等300余个成语。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兼收并蓄、雷厉风行、力挽狂澜等。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
3、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4、到镇州后,王庭凑将士拔刀开弓迎接韩愈。韩愈到客房后,将士仍手执兵器围在院中。王庭凑对韩愈说:“之所以这么放肆无礼,都是这些将士干的,而不是我的本意。”韩愈严厉地说:“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却想不到你竟指挥不动这些士卒!”
5、唐代的阳山,是连州管辖的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县。初到阳山,韩愈就打了个寒战:“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陆地有丘陵之险,虎豹之忧,县城里没有居民,官署里没有县丞和县尉,言语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可想而知,韩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何等的艰苦。素来勤政爱民的韩愈,为改变阳山的落后面貌,付出了较大的努力。
6、元和六年(811年),任尚书职方员外郎,回到长安。
7、朱啸宇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现在已经得到考证,韩愈祖籍河北昌黎县。
8、建中中(781年)至贞元十二年期间,于鹄曾任幕府从事或其他低微官职。
9、韩愈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状》都有这个特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论佛骨表》。其中所讲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正因此,韩愈这类文章也就有内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韩愈的语言艺术不同凡响,便成为气势磅礴的好文章。
10、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或表明超脱事物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或暗喻满意的成果有赖于主客观的统或指明大自然的变化并非由于神灵的主宰。这类诗都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在唐诗中比较少见,可以说是苏轼的独创。苏轼性格开朗,他描摹大自然的笔墨,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如《东坡》、《慈湖夹阻风》,暗示人们不要贪恋捷径坦途,人生难免碰上岩逆风。《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融情入景,借景写情,显现作者履险如夷、破忧为喜的开阔襟怀,表明诗人在逆境中依然对生活充满乐观和自信。
11、我和韩愈塑像对视良久。一个韩愈影响了一座城。孟州城有韩愈大街、韩愈小学、韩愈中学,有韩愈文学院、韩愈书画院,有韩愈研究所。这是孟州城的亮点。杨丕祥会长神情严肃地对我们说:“韩愈仕途生涯却一波三折,屡遭贬谪。第一次是因上疏论关中饥旱而获罪,被贬到阳山当县令;第二次是因“日与宦者为敌”被降职河南县令:第三次是因谏迎佛骨被贬任潮州刺史。每次被贬,韩愈都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心系百姓,努力工作,政绩斐然。”是的,韩愈不管位尊位卑,都能做到情系百姓福祉,奋发有为。
12、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拱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13、在如今的宜春,不光有昌黎阁,还有昌黎书院、昌黎广场、昌黎亭、昌黎巷、昌黎路、昌黎论坛——这些都是为了纪念韩愈为宜春所做的贡献而建立的。
14、 走进翰园大门,是一座宽阔的院落。为第一院落。神道两旁翠柏横竖成行,郁郁葱葱。中间有祭祀台,由两层草白玉雕砌而成。底层长42米,宽35米,高2米。2005年孟州市为举办世界韩氏拜祖(寻根)大会所建。祭祀台上有一口巨大的青铜钟,刻有“韩文公祠”。祭祀台后东西侧有现今的祭祀碑,西侧还有韩愈侄孙韩湘的塑像。
15、 神道西侧,左株唐柏后,有螭首龟跌巨碑一通,正面为神道碑,碑阴为墓考碑。正面刻“韩文公神道碑”,全称《唐故正义大夫行尚书礼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赐礼部尚书谥文公昌黎韩先生神道碑》,为韩愈门人新安皇甫湜撰文,陈述了韩愈生平事迹。大清乾隆五十四年岁次已酉冬十一月癸未朔八日庚寅承德户部主事前史官钦州后学冯敏敬垂书丹并篆额,孟县知县O山仇汝瑚与县衙官僚及世袭五经博士裔孙韩九龄仝立碑石;碑阴刻“韩文公墓考”,为清代一学者撰文,洋洋洒洒二千字,稽查察今,详尽考证了韩愈墓地经过,后边以七言古诗四十韵颂之。
16、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17、参考书目:《鼎尖教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延边教育出版社,2016年。
18、于鹄有《送唐大夫让节归山》诗记唐朝臣事。《校笺》认为是于鹄在长安时所作,但未提及时间。据《旧唐书●德宗纪上》,唐朝臣,兴元元年(784年)为河中节度使,不久为鄜坊节度使,兼御史大夫,贞元二年(786年)为振武节度使。贞元六年(790年)为范希朝所代。因此,此诗的写作时间为贞元六年(790年),即此年于鹄在长安。
19、第合乎敬天法祖的政治伦理。中国人崇拜先祖、帝王、圣贤,讲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先人的丰功伟绩、道德品行、智慧,写进墓志铭等碑文,以求得万古流芳,给予历史启迪。人们歌颂尧、舜、禹、汤,建立祠庙,树碑立传。在孔子、孟子、墨子那里,借古喻今,希望“法古人”。在政治伦理主宰下,民间无不强调追根溯源,为先人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尊重崇拜,盖棺定论,加以褒扬,以光宗耀祖,进行道德教化,世代传承优良家风。韩愈墓志铭作品,就是这种政治伦理的民间体现。
20、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朝廷赦免王庭凑及成德士兵,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
21、而据《旧唐书》记载:“宋璟,邢州南和人”,“薨死东都明教里私第,年七十五”。次年五月二十九日,“复归葬于沙河大尉乡丞相原之先茔”。据《校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九月二十五日,将是碑遂立于宋璟墓前。于鹄饯送之地应该为宋璟的墓碑所在地。
22、“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与言犹是也。”
23、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不仅表现于他在君主面前敢说真话,而且还表现于他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敢讲违背旧说的话,甚至说了同自己别的文章互相矛盾的话。例如《读墨子》一文曾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这样的言论显然同他尊崇孔孟之道有所牴牾。对于这样的言论,前人指为“刺谬”,其实这正是韩愈虽然尊儒却不墨守的表现。
24、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在文学、思想、哲学,政治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文学上,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堪称一代文宗;在哲学上极力维护儒学思想,排斥佛教、道教;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在教育上、史学上也颇有成就。
25、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苏轼一生足迹所至,饱览奇景伟观,创作了大量写景诗。嘉□中由三峡出川时,作有《江上看山》、《巫山》、《入峡》等诗,描写蜀中的奇绝风光,可说是青年诗人的才华初露。苏轼两度任职杭州,"天教看尽浙西山"(《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写下了《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使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在苏诗中留下了动人的形象。他在密州、彭城、胶东所写的《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苏轼晚年远放惠州、儋州,更以浓厚的兴致,再现了岭外风光。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如《新城道中》、《白塔铺歇马》、《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等诗,都写得生机盎然,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苏轼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如《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和陶归园田居》、《和陶赴假江陵夜行》等,更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
26、这次中国开封韩愈国际学术讨会共有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120多位学者参与,提交学术论文60多篇,内容涉及与韩愈有关的生平事迹、诗文风格、精神传承及影响等。学术研讨采取统一交流和分组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举行了两次大会主题报告会和四次分组报告会,与会专家就韩愈研究的不同领域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每篇论文作者介绍后由权威专家点评,最后自由发言讨论,整个学术研讨在充满热情洋溢、团结祥和的气氛中进行。
27、张籍《伤于鹄》:“野性疏时俗,再拜乃从军”,史料虽无记载,但据此于鹄曾从军,明矣。
28、韩愈还有一篇类似俳谐而实质是抒发才高见屈、忧愤甚广的文章《进学解》。历来的论者都说此文源于东方朔的《答客难》和扬雄的《解嘲》,《新唐书》本传也说他“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其实这篇文章的意义要比“自喻”广阔得多。其中有“自喻”,却不仅是“自喻”,主要还是宣传选拔人材的观点。
29、字号:字退之;因郡望昌黎,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30、①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文言文中一种宾语前置的句式。②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
31、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
32、韩愈对读书人也有着一种巨大的教化和激励作用。他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他的社会声誉、文化造诣、思想境界、写作水平、人格力量等,都是读书人的一个楷模。在读书人的持久带动下,各地的民风民气和文化沉淀,无形中又有了一种代代传承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33、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颍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34、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
35、韩愈写的墓志铭、碑文、行状,不少是对自己好朋友的怀念,回顾交往友谊,纯粹寄托哀思,分文不取,甚至是“赔钱”行为。例如,诗人孟郊与韩愈开创了“韩孟诗派”,有“韩笔孟诗”的美誉。他们一见如故,诗文唱和,成为忘年之交(孟郊比韩愈大17岁)。孟郊才高八斗,《游子吟》家喻户晓,《登科后》有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一生贫困潦倒,死时无分文之财,作为知己好友,韩愈主动捐款100贯钱给他安葬,并为之写下了《贞曜先生墓志铭》。
36、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哲学家,韩愈13岁至19岁以及23岁时,是在安徽宣城度过的。宣城是韩愈成长、读书、成才之地,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在宣城勤奋学习,饱读经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为他日后取得显著政绩和伟大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韩愈作为一位世界文化名人,一生在政治、文学、思想上取得巨大成就,与抚养他带他到宣城避乱的嫂嫂郑氏的引导和教育分不开的。韩愈及韩氏家族在宣城生活和从政经历,给了宣城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历代宣城的五贤祠、十贤祠等都把韩愈列为祭祀对象。现在,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加强对韩愈文化的研究,打造韩愈文化品牌,正当其时。
37、 长庆五年(825年)三月,韩愈被葬在故里河阳的丘陵上。北眺太行,南临黄河。墓地十余亩,旧时建筑有山门、祠堂及墓冢。四周筑有墙垣,翠柏蓊郁,芳草萋萋。明清两代多次修葺。见于古碑刻记载的有:
38、四月孟州,牡丹怒放。孟州,韩愈故里。在韩愈诞辰1251周年之际,应河南孟州市韩愈文化研究会的邀请,我们来到孟州学习韩愈文化。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去世后谥“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39、①恐旦暮死(旦暮,名词活用状语,在早晚之间,过不了多久。)
40、贞元前,于鹄已在汉阳隐居过。有诗《买山吟》;
41、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42、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
43、书画及学术著作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他自称"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次韵子由论书》),在诗文题跋中,有不少谈书法的文字。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故有"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次韵子由题憩寂图后》)之句。苏轼画真迹,见于文献记载者不及十帧,传世更少,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
44、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搜索更多
45句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