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句卡夫卡式是什么意思精选
卡夫卡式是什么意思
1、 我14岁时第一次读到《城堡》,这本书今后再也不会那样彻底地让我心醉神迷,纵然它所包含的广博浩瀚的认知(卡夫卡式的全部的真正含意)当时是我所无法理解的:我头晕目眩。
2、这里存在着与传统神学显然不同的连接点。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卡夫卡是一名犹太人,更是一位异教徒与先知。原罪的概念便是一例。每个人都是有罪的。然而,原罪是原初的,人们“自然的”本性,并非人们行为的结果。在现实中,我们尚没有吃到知识树的禁果。我们对于承认这一罪恶的努力总是荒诞徒劳的。更确切地说(我相信最大的讽刺包含在此),我们仍旧生活于伊甸园。当然,这是卡夫卡的伊甸园。在这样一种堕落尚未发生的神学中,很明显没有救世或救世主的位置。在卡夫卡作品的语境中,真正概念上的“救世”没有任何意义。
3、假如天堂中应该被摧毁的东西是可摧毁的,那么这就不是关键性的;但假如那是不可摧毁的,那么我们就是生活在一种错误的信仰中了。(卡夫卡式是什么意思)。
4、当法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解释时,就意味着法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永恒的,那么,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是否可以违法?违法是否也包含在法之内?“乡下人要不要打倒守门人,冲进门去,用‘违法’的方式见到法?如果讨不到满意的说法,可否索性将法拉下宝座打个鼻青脸肿,直接实现‘铁拳的正义’?”事实上,当卡夫卡看到那些由于安全设施不足而伤残的工人时,他像那些请愿人一样也充满了激愤。据布罗德记载,卡夫卡在保险公司里目睹了那些伤残工人接受各级官员的推诿、搪塞、斥责甚至谩骂,卡夫卡曾惊讶地说:“这些人是多么老实啊,他们没有冲进保险公司,把一切砸得稀巴烂,却跑来请求。”
5、人们经常归纳总结伟大作家的哲学思想和表现方式,衍生出特定的形容词来理解他们:例如荷马式、莎士比亚式、乔伊斯式。而另外两个形容词似乎更适用於现代大多数情况,更为黑暗和局促拘束的景象:「欧威尔型」和「卡夫卡式」。(卡夫卡式是什么意思)。
6、 但这一改正并没有处理这样一个问题:在布拉格,卡夫卡的小说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而在巴黎,同样的小说被看作是作者的整个主观世界的隐秘表达,怎么可能会这样?这是不是意味着,人及其被称作“卡夫卡式的”世界的可能性,在布拉格比在巴黎更真实地成为了具体有形的个人命运?
7、这两种范畴彼此依存。批判式的考察也是一种在我们的认知中对作品要旨讯息的同步经验。对于要旨的思辨同时也唤醒了我们对于使作品完整的元素的好奇。然而这两种范畴呼应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批判的范畴对应着好奇之态度,而思辨的范畴对应着共感之态度——在希腊语意义上,即“与之共鸣”。共感一词萌芽于音乐的土壤。试想爱摩古提琴这一乐器:琴弓所接触到的琴弦与中提琴的其它琴弦一起共振。正如我们接触卡夫卡的作品,我在此为关注共感之态度的读者争辩——读者应该将其自身的才智转换灌注进琴弦,使之与卡夫卡的琴弦共振。这无疑会花费巨大精力。尽管如此,在不只是音乐的意义上,它仍需要我们的共感。我请求读者试想爱摩古提琴并非出于偶然。
8、卡夫卡将他的挣扎建立在命运对人的愚弄的荒诞现象之上,刘震云也将这部小说是定义为“探一探当下的生活中幽默和荒诞的底线”。他们都冷静地审视了看似一本正经下的不寻常,拷问了在信仰危机的时代下,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
9、K不知道他是为什么而被控告的。在《审判》的第七章中,他决定审视他的一生,他的过去,“连最小的细节也不放过”。“自我负罪”的机器开始启动了。被控告的在寻找他的过错。
10、似消极之事,正成为我们的义务;而积极之事已经交给我们了。
11、 在卡夫卡的世界里,档案扮演了一个柏拉图的理念的角色。它代表了真正的现实,而人的身体存在只是一个投射在幻想之幕上的影子。实际上,土地测量员K和布拉格的那位工程师都只是其档案卡的影子;他们甚至连这个都远远不如:他们是档案中的一个错误的影子,甚至没有资格作为影子而存在。
12、卡尔·罗斯曼(KarlRossmann)持续不断地被每一个人骚扰:他的衣服被卖掉了,他惟一一张父母的照片被拿走了,在集体宿舍里,就在他的床边,男孩们的箱子时不时地掉落在他身上;两个无赖,名叫罗宾逊和德拉马什,强迫他搬进来和他们一起住,还有肥胖的布律纳达,她的呻吟声始终回荡在他的睡梦中。
13、因为有了这些习语,卡夫卡的作品要旨具有了个性鲜明的、荒谬怪诞而迂腐的光晕。布拉格语在迂腐的人造性(历史上曾由奥匈帝国的官僚机构具现这一特点)与荒谬的语言混合(历史上曾由捷克-半德式官员好兵帅克具现这一特点)两极之间摆动。因为该语言是构成卡夫卡思想的前提,其思想也自动地在这两极的辩证张力中摆动。对于这一张力的克服也直接导致了一种蓄意讽刺,我们经常称之为卡夫卡式讽刺。
14、因为遵守它,事后才会付出代价,不遵守它,立刻就会付出代价,总之早晚都会为别人的行为付出代价。
15、答案可以在他写给米莱娜的一封信中找到:“办公室并不是个愚蠢的机构;它更多地属于荒诞的王国,而不是愚蠢的王国。”这句话包含了卡夫卡最大的秘密之一。他看见了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不仅仅是官僚主义现象对于人、对于人的境况以及对于人的未来的巨大重要性,而且还有(甚至更加惊人)办公室的荒诞性中所包含的潜在诗性。
16、非法移民,加上一份那样的声明,可不是一桩小事。那得坐20年牢。我们这位工程师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丝毫不用怀疑,文章提到的就是他。他的秘书走进办公室,看到他大吃一惊:我的天哪,她说,你回来了!我搞不明白——你看没看到人家是怎么写你的?
17、约瑟夫·K的故事也始于对私密的破坏:两个无名无姓的人来逮捕正躺在床上的他。从那天起,他就再也没有独自一人的感觉。法庭跟踪他,监视他,对他说话,他自己的私人生活一点一点地消失了,被形影不离地跟着他的那个神秘组织吞噬殆尽。
18、 那位布拉格的工程师所受到的惩罚是强有力的警察监视。这一惩罚所需要的罪行并没有犯下,工程师被指控移民,最后以事实上的移民而告终。罚终于找到了罪。
19、鉴于作品的思想要旨穿透了我已提到的两种难处的三棱镜,它看上去则是被扭曲了的并且不令人信服。它关注的是人的处境,它与宰治于人类自身的权力相关联,以及关注这些背离人类的权力的处境和权力自身。如果我们试图将要旨讯息压缩至几句话——卡夫卡是不会允许我们这样做的——我们最终便会有这样的结果:人类面对更高级权力处于连续的罪责之中。人类深知罪责,并且他认识到了由更高级权力妄自执行的所有惩罚的制裁。然而他并未意识到罪责的本性。他试图与这些权力力量相接触。他并不寻求原谅;相反地,他寻求揭露他自身的罪责。在这样的搜寻中成功的可能性非常高,因为更高级权力力量看上去离我们如此之近。
20、除非逃到这世界当中,否则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
21、非法移民,再加上这样一个宣言,可不是件小事。这可是要蹲二十来年监狱的。我们这位工程师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文章讲的就是他,肯定没有错。他的女秘书走进办公室,看到他吓了一跳:“天啊,”她说,“您回来了!这可不明智;您看到人家是怎么写的吗?”
22、正如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常被生活“异化”,却依然在充满荒诞底蕴的现实生活中挣扎一样,李雪莲二十年的喋喋不休只是想向人证明自己的身份、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23、撇开神秘化和传说不谈,没有任何显著的痕迹可以追踪到弗朗茨·卡夫卡的政治兴趣;在这个意义上,他不同于他在布拉格的所有朋友,不同于马克斯·布罗德、弗朗茨·韦尔弗、埃贡·艾尔温·基希,也不同于所有的先锋派作家,他们声称了解历史的方向,沉湎于召唤未来的面孔。
24、他的作品一部分得以出版,并震惊世人,还有手稿被烧毁。代表作《判决》是他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花了八个小时通宵一口气写成的,他写得腿也僵了,背也疼了,心脏也隐隐作痛,但内心却处在极度的欢乐之中,他确定了文学就是他一生的挚爱。然而作为一个富有的商人之家的独生子,继承家业并不是他的理想,却是他不可逃避的责任。这便造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无法理解。
25、费比西奖对它的评价是:“李雪莲是一个卡夫卡式的挣扎,导演把形式和内容玩的很高级。”
26、对我们尘世生活短暂性的理由的永恒辩护哪怕只有半点相信,也要比死心塌地相信我们当前的负罪状况令人压抑得多。忍受前一种相信的力量是纯洁的,并完全包容了后者,只有这种力量才是信仰的尺度。
27、在诗人的眼里,尽管看上去似乎有些古怪,历史所处的位置类似于诗人自己的位置:历史不是创造,而是发现。尽管有一些新的情境,但历史所揭示的是:人是什么,有什么东西在人的身上“已经多年”,人的可能性是什么。
28、当我还生活在布拉格时,我经常听到人们把d的总部(一幢丑陋的、有点现代的建筑)称作“城堡”。同样频繁的是,我会听到d的二把手(门德里奇同志)称之为“Klamm”(捷克语中的klam更加漂亮,意思是“海市蜃楼”或“骗局”)。
29、从某一点开始便不复存在退路。这一点是能够到达的。
30、除了感性世界外,语言只能暗示性地被使用着,而从来不曾哪怕近似于比较性地被使用过,因为它(与感性世界相适应)仅仅与占有及其关系相联系。
31、诗人A是共产d的一位大名人,在1950年代经过一次斯大林主义的审判之后遭到监禁。在牢房里,他写了一本诗集,书中宣称,尽管经历了种种恐怖,但他依然对共产主义忠心耿耿。那不是出于怯懦。诗人把自己的忠诚(对迫害者的忠诚)看作是他的美德、他的品行端正的标志。在布拉格,那些开始知道这部诗集的人带着一种微妙的讽刺,给了它一个标题:“约瑟夫·K的感恩”。
32、卡夫卡笔下的白描艺术特征是运用冷漠、客观、简洁并暗含着讽刺意味的语言表现作者的焦灼而忧虑的心灵,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者外冷内热的性格不无关系;
33、这个地方我还从来没有来过:呼吸与以往不同了,太阳旁闪耀着一颗星星,比太阳更加夺目。
34、生活的逻辑或许就是将荒诞和讽刺编织在时代与人民的对话中,在底线上下演绎着一部啼笑皆非的人生悲喜剧;呈现纷杂而孤独的人生;照见荒诞却真实的世界。
35、是儿子替母亲回答了我的问题:“不,母亲做得并不过分。我母亲是一个非常棒的勇敢女人。在每一个人都垮掉的时候她坚持住了。她希望我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是真的,我确实睡过了头,但母亲为之而责备我的比这深刻得多。这是我的态度。我自私的态度。我想成为我母亲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你可以作证,我答应她我会的。”
36、第我们通常总是被我们所不知道的法统治着。卡夫卡认为:我们的法并不是广为人知的,它们被小团体隐藏和把持着。小团体的人要让我们相信,这些古老的法被一丝不苟地实施着,而实际上却是大多数人被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法统治着。“卡夫卡对法律秩序的简单勾勒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矛盾:法律是为少数人或与之相关的人服务的,但是,多数人却不反抗。”
37、当我们的灵魂尝试对卡夫卡的作品要旨持开放态度,我们当即面临着两种难处。第一种难处关注于呈现要旨的形式,即作品的语言。第二种难处关注于一种卡夫卡作品中势不可挡的适时的当即性,一种令批判之距离不可能的当即性。因为这两种难处刻画了作品要旨,它们应当被看待,甚至是在我们真正思考要旨本身之前。
38、作者将卡夫卡放到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来考察,发挥卡夫卡文学世界所蕴藏的文化乃至哲学意义。
39、然而,这个说法需要改正一下:“卡夫卡式的”并不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或政治概念。有人试图把卡夫卡的小说解释为对工业社会、对剥削、对异化、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批判——一言以蔽之,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在卡夫卡的世界里,几乎没有任何资本主义的成分:既没有金钱,也没有金钱的权力,没有商业,没有财产和财产拥有者或者任何关于阶级斗争的东西。
40、《在法的门前》是卡夫卡长篇小说《诉讼》中的一个片段,它是小说中神父在非常重要的时刻对小说主人公约瑟夫·K所讲的一个故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这部长篇不过是这个寓言的铺展”。《诉讼》是卡夫卡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阅读《诉讼》是理解卡夫卡最好的一种方式,而阅读《诉讼》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先阅读《在法的门前》。因此,我们可以将《在法的门前》和《诉讼》当作互文来阅读,前者可以当作后者的精魂;后者可以当作前者的案例。
41、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是一个“看似荒谬,但是中国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故事。”
42、卡夫卡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他的疑问对于他的同时代人来说,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他的一生中他都不为人所“理解”。直到今天,这些疑问才真正开始有了重要价值——比如从由无关紧要的小公务员所执行的非人的迫害中逃走的双亲的处境,与其说是存活,倒不如说他们寻求的是一种确信无疑的死亡,同时还将他们的孩子们交由他们的迫害者。另一个例子则是,一个丧失了个性并且在其所在装置中已沦为无足轻重的螺丝钉成员的男人的处境。然而,卡夫卡的作品包含了许多处境,在这里我们无法想象我们自己是参与者,或者我们仅仅只是无法使其真正地与我们产生关联,即使我们可以在智识层面上理解他们。这些处境都围绕着同一个中心问题:围绕着一个被强权、无情而无能的官僚装置遗忘的单身男子,他——甚至连生气的能力都没有——徒劳地寻求自己被承认。如今,不难想象相似的处境也许就是在不远的未来的一个基本问题。尽管如此,想象这样的处境与真正经验它又有着区别。卡夫卡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作者。他不是在写“科幻小说”。他经验着他所表达的处境,他以一种真实的方式承受其间。它们对他来说是及时的,但对我们却不是。在此意义上,卡夫卡是位先知。并且以这种方式而言,卡夫卡的要旨讯息是为时过早的,正如先知耶利米的讯息对于耶路撒冷城的公民而言是为时尚早的。抛却受到威胁不说,耶路撒冷城尚未被摧毁。
搜索更多
43句卡夫卡式是什么意思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