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句人性本恶是谁说的精选
人性本恶是谁说的
1、第二款规定了防卫过当,即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当年商鞅拜见秦孝公,先以儒家学说说之,孝公不听,又以道家学说说之,孝公不取,后以法家学说说之,孝公大悦,遂以法家学说为治理秦国的指导思想。商鞅两次变法,完全奠定了法家在秦国的统治地位,至李斯和韩非入秦,将法家思想和治理措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辅佐秦始皇统一了东方六国。秦国的法家思想,讲究“法、术、势”,以极其严酷的刑罚条款统御臣民;奖励耕战,禁止商业,国家权力管制到民户,民众几乎没有个人自由,是典型的极权统治模式,在一元集权体制中,是最为极端的一种。秦国的法律,因为抛弃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是完全建立在统治集团需要基础上的法律,把民众当做国君达到个人目标的工具,几乎没有多少自然法的成分,因而是典型的恶法。此种法律和制度,虽然为战胜诸侯国激发出了畸形的力量,但推广到东方六国,对尚存一息良知的六国民众来说,不啻是把他们推向了黑暗的深渊。秦国的虎狼之师能够打败六国贵族的军队,却打不过“瓮牖绳枢”(破罐子烂绳子)之徒的农民起义军,终于在民众的围攻下轰然倒塌。
3、没错,在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价格信号可以引导资源进行有效分配。但具体到国难财,是不是还需要彻底依赖市场?主管部门是应该一刀切完全摘干净,甩手在旁边等着市场自己去配置,然后声称“这就是最佳结果”?还是可以有一些办法进行干预和引导,提升资源分配的效率?如果是,到底应该在哪些情况下,用什么方式干预和引导?我想,这些问题才是有良知、有学识的学者应当去研究和回答的。(人性本恶是谁说的)。
4、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5、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6、另外一个微妙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传统充斥着伪善。
7、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8、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性恶论并非一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9、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10、这两者的差别在哪里呢?在于这个人是否能意识到这份“沉重”,是否能接纳这份“沉重”。而这份“沉重”,本质上说的就是人类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11、是的,作恶的成本太低,随意、无序、任性、自私……老人在公交上抢年轻人的座、汽车在路上随意变道别车、孩子在楼顶朝楼下扔砖头、在社交网络肆意诋毁别人……这样触目惊心的例子还少吗?(人性本恶是谁说的)。
12、制度的作用就是尽可能明确地界定不同个人之间的利益边界(产权),规范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人损害另一些人利益的事情。
13、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14、从这个角度理解“性本善”和“性本恶”,读者自然就清楚了。“性本善”和“性本恶”是伪命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歪理邪说。
15、“善与恶”本是一体,在人性的思维里,就是相对立的了。
16、战国时代,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同为周朝氏族的诸侯王无所不用其极——杀戮、灭族、活埋、屠城、诈骗、暗杀……但凡人类头脑中能够想象出来的恶劣手段,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用上了。到最后,形成了系统的制恶学说——《鬼谷子》,此书虽在后世遭禁,但它践行人性恶的思想,已经严重地污染了国人的头脑。
17、白话译文: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18、这恶人对照着表现形式一看,就可以怀疑为黑恶势力分子,在这个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时刻,他还敢公然动刀行凶,简直是目无法纪了。
19、“性者,天之就也”。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意思是:“人一旦饿了就需要马上吃,这是不好但又很自然的行为,如果不克己,就会从需要变为想要;从有限的私欲发展成无尽的贪婪。”
20、要想搞清楚“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首先必须有个假设:所有人都有个共同的东西叫“人性”。否则,你可以拿一个善人举例说“人性本善”,他可以拿个恶人举例说“人性本恶”,谁也说服不了谁。
21、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22、第要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对自己好。对爱你的人好。能爱的时候一定要去爱。
23、韩非子的身份是韩国失落皇族,李斯的身份是蔡国破落贵族(一般读书人有姓在当时也是贵族身份的体现),他们都不如意,只有在同样不如意的荀子那里学习学问。
24、当然,我们仍旧看到蟑螂会一脚踩死,看到蚊子和苍蝇会想办法拍死,看到老鼠也是赶紧毒死。在我们心中,这些物种和我们的不同之处实在太大,甚至是我们的敌人,我们还是可以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消灭掉。
25、白话译文: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26、长大了,不再去折磨蚂蚁了,也不会去折磨任何虫子了。即使是吃肉,也希望屠宰的方式是给动物带来最小痛苦的。
27、荀子的先祖荀林父,是晋国的大贵族,到荀子这一代,已经是三家分晋后的赵国破落贵族,实际上类似于平民。
28、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
29、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我们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本性都是“恶”的,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才渐渐的找到了“秩序”,我们通过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来渐渐形成社会文明,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我们通过法律和知识不断武装自身,抑制内心最深处的恶。
30、想想多少人因为利益而相互出卖,想想多少人功成名就之后抛弃糟糠,想想多少人为了金钱而铤而走险···这种现象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社会里数不胜数。
31、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32、韩非子的身份是韩国失落皇族,李斯的身份是蔡国破落贵族(一般读书人有姓在当时也是贵族身份的体现),他们都不如意,只有在同样不如意的荀子那里学习学问。
33、说他是儒家,是他自己的坚持,尽管他的儒学功底也确实不错。
34、法家的核心学说,是“法”、“势”、“术”三者的结合,为帝王所掌控。
35、淳于越想了想,又问道:“夫子,如果按照您所讲的,那天下人永远都要陷入相互争斗,相互残杀的局面了吗!”
36、这抗争,不是指对同类的对抗、杀戮和争夺,而是指面对自然的熵力、人性的堕落,能够采用恰当的办法进行抗争,把人类的抗争力量转化为文明的丰硕成果。
37、高同情心并不等于善,但是具有高同情心的人往往更能体察他人的痛苦,为了减轻这种痛苦,他们往往会下意识的选择做更多向善的行为。而这种下意识行为,就是我们说的“本性”了。
38、“好人”放在坏的环境里,人也会变坏。“坏人”放在好的环境里,人也会变好。
39、荀子回答道:“这才是我们要推行儒学的真正理由啊!人的本性,经过礼义的引导,是可以改恶而从善的。正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只有在礼义制度和道德约束下,人性中的恶才会被祛除,天下才会真正的太平。”
40、我想做一个“沉重”的将军,拥有智慧可以看到我所有背负的一切,也拥有勇气可以承担我所做的选择。
41、 张扣扣父母为承包地的事与邻居争吵。后来张扣扣父亲让步,先由邻居承包两年。合同到期,邻居又反悔.为此,两家闹起了矛盾与冲突。矛盾越演越烈,闹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时,张扣扣已经十三岁了。
42、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43、“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
44、只听荀子接着说道:“人生来就有贪财图利之心,于是会因为争夺财产而丧失谦让;人生来就有嫉妒和仇恨之心,于是就会因为相互仇杀而丧失忠诚和信用;人生来就有酒色财气诸多欲望,于是就会因为淫乱奢靡而丧失了礼义。当今天下,诸侯纷争,随处可见人欲的泛滥,所及之处,奸淫掳掠,尸骸遍野。血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极恶的。”
45、要分辨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首先需要界定一个问题,什么是“恶”?
46、最后,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虽然这个问题争不出结论,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起码,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应当是稳定的:你相信人性本善,就努力做个好人。既然是信念,就应当牢牢坚持,就应当持续去发善言、做善事,而不要被各种反例所动摇。
47、无论这件事的结果怎样,已经引发了所有人的关注,“正当防卫”不该是冰冷的词条,而是应该让所有民众都该了解且熟悉的,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保护在乎的一切,这难道有什么错吗?
48、2016年,一位得知妻子被强奸的丈夫在追赶强奸犯过程中将其打伤,被判故意伤害罪,
49、站起来的这位年轻学士名叫淳于越,在齐国当时任职是博士,也是后来非常有名气的一位学者。
50、反而是长大了,慢慢通过读书,通过学知识,才明白了这些跟我们长得非常不同的动物,甚至植物,也是跟我们拥有同样的细胞,神经,甚至情感的。当我们理解了我们和他们的共同之处后,慢慢地就不再忍心去伤害他们了。
51、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52、而中国人,尤其是靠着传统人情社会推崇的成功法则——精明做人、圆滑处世而得势的,性格必定是表“孟子”,而里“荀子”的。
53、也基于此,现实中必定有些人是具有高同情心的,也有些人本性就是残暴好杀戮的——他们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支配情绪能力的神经元没有发展的很完善,导致杀戮在他们眼里看来就是一件非常普通的小事。
54、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出现,就是为了抑制人类这种最本质的欲望。
55、再比如最近关于“发国难财”的争论。“发国难财”当然引起很多人的反感,但站出来说“发国难财完全符合经济学原理”,这当然也是很无知的。
56、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57、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58、客观地说,东方六国毕竟受到周文化熏陶的时间较长,文明开化要比秦朝早一些。秦的祖先是为周天子养马的小官,封地也在西部边陲,国小民贫,周围都是犬戎部落,参与争雄实属不易。所谓“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秦朝社会开化较晚,商鞅之法颁行民间,大家也没觉得有多别扭,反而感到公平公正,使“秦民大悦”。那些贫民弱民、毫无自由的东西,如果颁行到东方六国,估计当场会闹翻了天,国王也就干不下去了。因此,与秦国相比,东方六国的变法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搞不彻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李悝、吴起等人的变法,终究是半途而废,没有坚持下来。而秦的商鞅之法,却贯穿了秦国崛起的全过程。在战国争雄的进程中,秦国的杀戮、活埋、屠城和欺诈,是七国之中运用最为彻底的,最终用暴力征服了东方六国。这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是人性恶对人性善的胜利。
59、甚至还冒了被国家认为属于学习平民学问的风险。
60、这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问题,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那一个的主张较对?
61、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62、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63、孩子刚出生就只知道“哇哇”地哭叫。这哭叫声是“善”是“恶”?谁能听出来呢?只能说是一种本能。至于刚出生的孩子为什么会哭叫?哭叫的目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只能猜疑,说是饿了,想找东西吃等等。至于是“善”还是“恶”,人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么,这人的“性本善”、“性本恶”从何而来呢?可以说根本不存在,只能说是人“性本无”,大脑一片空白,是人生的起点,最纯洁无瑕的时刻。
64、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65、这在我们当下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想给孩子提供的优越的教学条件是一样的。都喜欢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学习。为什么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行为?来自这些父母的本身自己生活的环境,上一代人永远都会比下一代人生活环境会苦一些。不单单是物质生活,还有人的素质教养问题。每个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过上自己的童年。
66、孟子与荀子都是了不起的哲学思想家,孟子的思想高度是人的“天性”是善的。他尊循“道德”法规来看待人的行为,他说的法是“效法”自然规律的意思。在《孟子》一书里提到的思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诸多道德思想。
67、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68、荀子的先祖荀林父,是晋国的大贵族,到荀子这一代,已经是三家分晋后的赵国破落贵族,实际上类似于平民。
69、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70、照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槃。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入了涅槃,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
71、 今天,我们讨论“性本善”和“性本恶”的问题,一定要结合实际生活,运用唯物辩证法,识别客观事物的存在,不变的哲学实质就是变,变是不变的客观存在。
72、荀子的思想更易为人理解,不过,在儒家中,孟子的性善论比荀子的性恶论更有市场,而儒家又是诸子百家中最有市场的,性善论当然在三千年直至当下的中国大行其道。
73、“当然不是这样。人饿了想吃饭,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就是本性。明明饿了,仍然让长辈先吃,这是礼。明明累了,但不敢休息,这便是为了赡养父母。这些行为符合礼仪道德的规则,但却是违背人性的。”
74、最后,我把三国曹植的《七步诗》送给大家,作为文章的结尾:
75、就算再善良的人,当别人威胁到自己的时候,肯定也是会用自己的小心思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当一个人过于自私的时候,可能就是恶。当一个人无私奉献的时候,可能在大家的心目当中就是善良,但无私奉献也并非是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全部都贡献出去,肯定是会有所保留。
76、“人的趋利避害的行为是一种恶吗?”“当然不是”
77、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摆出惊世骇俗的观点,其实不值得赞赏。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言之成理,这才是真功夫。
78、为什么同一学派的人,会发生观点如此鲜明对立的激烈论争呢?原因就在于,儒家人的最基本事业是教书育人,是用仁义思想、礼乐规范来教化人们,认为通过他们的教化能够使人向善避恶,做一个有思想、有志向、有道德、守规矩的人。这样,他们就面临着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人性的本源是怎样。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施行教化,正因为如此,儒家才调动了全部力量,进行了这场持续时间最久的大论战。
79、商鞅深刻洞察人性,认为人们做事的一切目的都在于一个字,那就是“利”。只要控制好利的出口,那么就能充分调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民之所欲万,而利之所出一”,也就是说人的欲望无穷尽,要实现欲望的途径只有一种,那么人的潜力就被激发了。商鞅推行农战国策,秦人的名和利只有通过战争和务农两种方式可以获得,商人虽富不贵,儒生有名无利,因此秦人才爆发了强大的战力,可以以一敌六。
80、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提出来的,也是我们现在普遍都愿意承认的。荀子也有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性本恶。这是他们相互争论的地方,估计最后是孟子获胜了吧,不然也不会是人之初性本善更让我们所熟知。但是人性本恶其实也很有道理,也只能是说他们的观点不太一样吧。
81、警方的公告出来了,媒体有报道,一些律师也纷纷发表了看法,可网友都表示路人算正当防卫,毕竟对方正在做侵害自己生命的行为。
82、关于人类的同理心和同情心来自哪里,有2点可供参考:
83、2017年山东于欢辱母杀人案,一审认定构成故意伤害罪,审判处无期徒刑,引发巨大争议。二审依然认定防卫过当,徒刑减为五年。
84、事件已经发生,对路人而言,无疑是祸从天来。反观此事,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人会做出如此举动?口角之争上演为刀光剑影,这不是武侠小说,而是现实生活。
85、所以,要想把一个人变成恐怖分子或者杀人犯,很简单,只要强调让他专注看到人和人之间的不同处,就可以把他变得很残忍。就像当我们认为自己是动物,而树是植物的时候,我们砍树是不会觉得树会痛的。因为树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86、白话译文: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搜索更多
87句人性本恶是谁说的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