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句程门立雪的典故视频精选
程门立雪的典故视频
1、杨时恰恰是尊师重道、求学若渴的榜样。学习既需要有虚心和诚恳的态度,也需要有尊师重道的精神。
2、程颐见杨时求师心切,又那么懂礼貌。心里非常高兴,就收下了杨时这个门徒,而且还把自己哲学思想的精髓全都教给了他。
3、杨时还是一个求知若渴,尊师重道的人。他的老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程颢。杨时四十多岁的时候,程颢死了。他听说程颢的弟弟程颐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就又想拜程颐为老师。
4、不听话,一提老师文静了;与小朋友闹别扭,一提打小报告不闹了;就连零食都能分小编吃了,要知道以前怎么「哄骗」连渣渣都吃不着。
5、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6、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7、他们到程颐家时,程颐正在打瞌睡。两人不敢惊动他,就侍立在门口。(程门立雪的典故视频)。
8、等到小书僮把门打开,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原来外面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而杨时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连脚都没有动一下。
9、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10、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11、那一年,杨时已经四十岁了,有一次他和他的好朋友游酢提前约好了一起找程颐,程颐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位大学问家。杨时和他的好朋友游酢走到程颐家的时候,得知程颐当时正好在家里面睡觉。由于杨时是一位很懂礼貌的人,于是他就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老师睡觉的时候去打扰老师,即便是自己很渴望马上学到知识。就这样杨时和他的朋友两个人就安安静静地站在老师的门口,等待老师醒来。
12、杨时望着程老师慈祥(cíxiánɡ)的面容(rónɡ),诚恳地说:“老师,您正在休息,我们怎么能惊动您呢!”
13、程门立雪,汉语成语,拼音是chéng mén lì xuě。
14、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程颢人称明道先生,程颐人称伊川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
15、程门立雪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16、 如今,黄陂不仅已将双凤亭扩建为百亩的双凤公园,又在重建二程书院。
17、我国北宋时,南剑州(南平在当时被称为南剑州)有个名叫杨时的人,他一向虚心好学,非常尊敬老师,后来杨时中了进士,可他不愿做官,就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大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东西,四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杨时又拜程颐为老师。
18、“那么大的雪,你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里来暖和暖和吧!”小书僮看到外面实在太冷了,而杨时站在雪地里一动都不动,不由地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想请杨时到门厅里烤烤火,避避风雪。
19、出处:《宋史·道学传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20、含义: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21、二程的理学核心“天理”,按照今天的话说,“天理”即公理,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存天理”就是向善,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人欲”即私欲,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灭人欲”就是修身养性,除去恶习。“存天理、灭人欲”意在劝人防范个人物欲的过度膨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22、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畝,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 -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23、 他们走到程老师家门口,看见程老师坐在椅子上睡着(zháo)了。杨时悄悄地对同学说:“程老师正在休息,咱们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们就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一边默(mò)默地背书,一边静静地等候着。
24、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5、杨时和游酢也不负众望,都成了饱学之士,杨时更独创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26、冬日的某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zuò),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们就一起去向程颐求教。走到了程颐家,门上的小书童却对他们说:“程颐先生正在睡觉,你们还是先回去吧,改天再来。”
27、(押韵词)肌劈理解、鱼烂瓦解、老妪能解、丝分缕解、迎刃而解、匿名揭帖、丝竹陶写、支分节解、酒醉酒解、百思莫解、......
28、等到程颐坐禅结束,小书僮立即把杨时在门外冒雪静侯先生的情形向程颐禀报。
29、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为求得一个正确答案, 他俩-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凛,瑞雪霏霏, 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30、后来,孝感百姓为了纪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了二程祠,明末祠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县张擢士重建于东岳庙侧,形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可惜该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遗址。
31、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32、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33、“不,小兄弟,我非常感谢你的好意。但是我还是在外面等好一点,你请进去吧。”杨时谢绝了小书僮的好意,仍然站在府门之外,顶着凛冽的北风和纷纷扬扬的大雪,连动都不动一下。
34、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35、程颐一听此事,马上问:“这个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吗?”
36、他们依然没有离开,坚持站在雪地里等候程颐醒来,好向他请教问题。又过了一会儿,杨时的朋友游酢(zuò)冻得已经有点坚持不住了,好几次想让小书童要把程老师叫醒,但被杨时阻止了。他们一直站在程颐的门外,顶着凛冽的北风和纷纷扬扬的大雪,一动没动地等着程颐醒来。
37、一个老师的作用有怎么大,小编原本是不信的,后来仔细想了想,尊师重道的思想·······
38、“快,快!你们快把杨相公扶进屋子里来。”程颐命令家人道。
39、(出处)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宋史·道学传杨时》
40、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的时候,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就站在门外边,耐心无悔地等着他的老师醒过来,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没有走,而是在雪中站立着,等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这件事因此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41、“不!晚…晚生既…然要向…前…前辈请教,当然……应该……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杨时冻得浑身直发抖,说话时也直打颤。
42、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就去拜见当时著名的哲学程颐。到了程颐家,可是门上的小书僮对他说:“程颐先生正在书房坐禅,你还是先回去吧,过两天再来。”
43、作为二程的第一任老师,程母常对二程进行诗教。在她的引领下,十岁的程颢在黄陂欣赏了《酌贪泉诗》之后,就提笔写出了飒飒风骨的豪言壮语:“心中如自固,外物岂能迁!”而程颐则“幼有高识,非礼不动”。尤其是程颢在黄陂的纪游之作《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自宋末明初起,被选入蒙学教材之《选本千家诗》卷首。旧时私塾启蒙,学生在向孔夫子像行叩头礼之后,老师就教学生读这首诗。此诗因此家喻户晓,千古绝唱。当代诗人毛泽东于1950年代曾亲笔手书此诗,并在文物出版社公开出版。现铭刻于双凤公园的照壁上。
44、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45、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46、“那么大的雪,你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里来暖和暖和吧!”小书僮看到外面实在太冷了,而杨时站在雪地里一动都不动,不由地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想请杨时到门厅里烤烤火,避避风雪。
47、游酢是杨时的好朋友,他们二人志同道合,经常就一些问题秉烛夜谈。
48、“禀先生,这个叫杨时的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小书僮回答说。
49、二程的祖父程遹,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980年)任黄陂县令。治县期间,清谨过人,颇有治绩,赢得了孝感女子张氏的芳心,遂喜结连理。只是程遹不幸在任上殉职,年幼的长子程珦(即二程之父)无力还洛阳而留居黄陂。程珦成人后,又与侯氏在陂成家,并以世家的荫庇得职。先谋得一个闲差,即主管祭天地的“郊社斋郎”,后授以黄州府黄陂县主管军事与治安的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副县级公安局长。程珦治县期间,因其妻侯氏梦“双凤投怀”,于黄陂县城生育二程。明嘉靖三十五年《黄陂县志·名宦》云:“程遹,中山博野人,宋太平兴国中任本县令,清谨过人。……程珦,遹之子,天圣中以父爵荫本县尉,有惠政。秩满不能去,遂家焉。”
50、黄陂为缅怀一代先贤,北宋时即建“清远亭”,南宋更名为双凤亭,为一层六角亭造型,意即为了纪念一代先贤二程兄弟。南宋取“双凤投怀”之意,更名为“双凤亭”。由于天灾人祸,双凤亭多次被毁,明清年间亦数次重修。直到清代道光二十七年重建时,特将建筑风格改为现在的“重檐三层,六角攒顶”造型。意即纪念二程要追根溯源到他的祖父与父亲那里,故这里的“三”与“六”,特指二程祖孙三代在黄陂生活了六十个春秋,又与佛教的吉祥数字九契合。而底座的十二根石柱,所表达的是黄陂对乡贤二程夫子的十二分诚意。同时,双凤亭作为“中国名亭”收入《中国名胜大辞典》。
51、“快,快!你们快把杨相公扶进屋子里来。”程颐命令家人道。
52、看,这是我们画的“延平四贤”图,你们看懂他们的关系了吗?
53、后来,杨时学得程颐思想的真谛,被尊崇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54、“快,快,快开门。不知他是不是冻坏了。待老夫亲自出门去接这个年轻人进来。”程颐吩咐小书僮赶快搀扶他出去看杨时。
55、有意思的是,在作祠记前,朱熹曾帮李訦改过名字。原来李訦本名李棐忱,朱熹认为“棐”与“匪”通用,不雅,故朱熹建议存“忱”去“棐”,他才正式更名为“李訦”,字存诚或诚之。
56、历代湖广巡抚、提学,黄州知府与黄陂县令等湖北地方官,不是立二程祠、建二程书院,就是在方志中纪事,或是由地方长官或请知名学者亲笔题记。在南宋乾道年间,黄州知府李訦(1144-1220年)率先垂范,于府衙新立二程祠,并请二程四传弟子朱熹作《二程祠记》。朱子在文中开门见山,对黄州名卿荟萃,二程生长于黄陂十余年作了交代,也就作祠记的原由在文末点明:“今太守李侯,乃能原念本始,追诵遗烈,立二夫子之祠于学宫,以风励而作兴之……”
57、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58、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为人子弟,在年少的时候就要亲近良师,绞益友,要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和知识。
59、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60、 愿“成语故事”带给大家更多的阅读兴趣和乐趣!
61、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程门立雪的故事4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均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颢、颐二人孩童时代读书求学于姥姥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闵集乡一带)。《孝感县志》云:“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二程在孝感学习、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学,伊洛学派亦肇基于孝感”。程颐十八岁后,游伊洛、进太学,就学于周敦颐,著《颜子好学论》等书,逐步创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学流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许多名彦硕儒的推崇。
62、“禀先生,这个叫杨时的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小书僮回答说。
63、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64、程颢,程颐是当时的名儒。杨时弃官师从二人,是因知道这是自己想要的。他后来先后任职浏阳、余杭、萧山三县,都建有好的政绩。最让人钦佩的是,他侍奉师父程颐时,地上因下雪。程门立雪的故事7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65、这就是"程门立雪"的一段佳话,希望小朋友们以此为楷模,尊师敬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立志成才。
66、“谁知道先生什么时候结束坐禅呀?也许他今天一个下午都会坐禅呢!先生经常是这样的。”小书僮好心地提醒杨时。
67、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听听于静老师讲成语故事吧!
68、程门立雪(汉语拼音:chéngménlìxuě)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69、程门立雪:典出《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暝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70、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因二人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71、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72、《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73、直到程颐—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74、“没关系。麻烦你等程颐先生坐禅结束以后,替我通禀一声,就说杨时在门外恭候先生教诲。”杨时仍然执意要在程府外等候。
75、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他还不惜自费去了趟上海,以‘程门立雪’的虔诚,感动了高龄的俞振飞。”程门立雪的故事10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搜索更多
76句程门立雪的典故视频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