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35句辜鸿铭被逐出北大精选

辜鸿铭被逐出北大

1、辜鸿铭自小在西方长大,是一个华侨。他的祖籍在福建同安,在康熙年间移居台湾后,于乾隆年间移民到了马来半岛的槟榔屿。辜鸿铭的父亲是中国人,然而母亲却是一位葡萄牙人,他只有这一半的华人血统,生得深眼隆鼻,轮廓深刻。辜鸿铭的祖籍姓“陈”,移居海外后,为表示对故土的思念,辜鸿铭的先祖们便将姓氏改为了“辜”,以表示对曾经莽撞行为的悔恨。(辜鸿铭被逐出北大)。

2、少年时期,因为家境殷实,后来又成了橡胶园主布朗夫妇的义子,10岁左右便随着义父母来到当时号称“世界工厂”的西方帝国——英国。而后,他的求学足迹辗转于英德之间,先后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求学,并得到校长、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3、我们不得不承认辜鸿铭在西方文学上的伟大造诣,他确实在西方文学领域作出了很大的成就,并且在思想上对人们也有一定的启蒙指导作用,但是他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也同时影响着人们对于新思想的追求步伐。

4、辜鸿铭祖籍福建,他自己则在马来半岛出生,在那里待了十三年,辜鸿铭便被父母送到欧洲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拿到了爱丁堡大学的硕士文凭,更是激发了不得了的语言天赋,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诸多门语言,到20岁的时候,辜鸿铭已经成为了一个会九门语言,身揽十几个博士学位的天才青年了。

5、张之洞过六十岁大寿时,辜鸿铭作为其师爷,自然会参加,当时参加寿典的还有一个人,他是嘉兴才子沈曾植。

6、“小脚女人,神秘美妙,它讲究的是瘦、小、尖、弯、香、软、正七字诀。”“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

7、在与马建忠的交流中辜鸿铭对中国的现状以及中国文化等有了些许了解,马建忠令他与祖国开始真正结缘,同时也引发了辜鸿铭对中国文化的极大兴趣,在决定回到中国前辜鸿铭便开始广泛阅读中文典籍。

8、 而另外两个角色,是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也是打动我的点。剧中有一幕是他们两兄弟为了勤工俭学留学法国,在上海码头做搬运工人赚学费,自立自强的个性让我喜欢。

9、周树人足不出户已经很多天了。满地手稿堆中,中国的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诞生了。稿纸的第一页,醒目的标题《狂人日记》。周树人泣泪署下笔名:鲁迅。《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极大的拓展了文学革命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10、 在民国时期,辜鸿铭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林语堂这样评价他:“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造词、用字,皆属上乘。总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异人之文采。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林语堂《辜鸿铭集译〈论语译英文〉序》)

11、1917年,胡适从美国回来,在陈独秀和蔡元培的力邀下,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也就是这一年,他在演讲里遭遇辜鸿铭的猛怼。

12、虽然他的一生是矛盾的,但同时也是自由的。由于他早年的游学经历,辜鸿铭的眼界比一般人开阔许多,也更加地有包容性。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爱情,都按照他所希望的样子所发展,单就这一点,他就是十分幸运的。更何况他还有爱他的父母,以及视他为亲生儿子,并且不计回报培养他的义父母,就足以羡煞旁人。

13、但这名记者的行为,跟现在的国外记者并无不同,换言之,喜欢挑拨离间,希望能从张之洞嘴里套出点话来:

14、北大红楼读书会,李大钊教导同学们:红楼读书会的创办旨在传播真理、开发民智进而改造整个社会,所以应是朴素的、平实的,要常态化,推广至大众化。陈延年在红楼读书会关于世界时事的总结发言赢得蔡元培的赞许,蔡元培鼓励同学们通过争辩来梳理思想。

15、当然,正如辜鸿铭所说,中国人的精神博大、深沉、纯朴,“温良”二字也许不能尽数概括。因此,再推荐一本关于”中国精神“的书——《中国精神读本》。

16、由此可见,辜鸿铭这个人绝顶聪明,难怪他能获得十三个博士学位。

17、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读了《狂人日记》,难抑兴奋,都赞叹不已。陈独秀大赞其是白话文的里程碑,建议下一期《新青年》立刻发表,众人同意。

18、《觉醒年代》展现的是在中国最昏暗的一段时期爱国志士寻求救国之路的历史,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十年,被视为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中国的思想界也由此迎来了一场新时代的百家争鸣。但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其后的国民政府也未能交出一份令民众满意的答卷。而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始陷入亡国灭种的最大危机。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紧急迁往西南,最终组成了号称“史上最穷”的西南联大,整个中国最顶尖的爱国学者与学子汇集于此,成为中国科学、文化与精神传承的火炬。

19、出自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20、重大发现!中华文明因它被推前至9000多年

21、我也因此重新认识了这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国外留学14载,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的辜鸿铭教授。

22、面对耻笑,坦然说道:“辫子有什么好笑的呀?这是我们中华文化一条斩不断的根。”

23、夏季数伏之后,进入北京最炎热的季节,暑期旅游也迎来“最热”时段。不少外地进京游客,或是想冲击顶尖名校的孩子和家长,都会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列入“游览清单”,希望一睹名校风采。

24、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所谓时势造英雄,民国时期也产生了不少名人,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政治上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被誉为“清末怪杰”的辜鸿铭便是其中最疯狂也很著名的一个。

25、辜鸿铭的人生轨迹遍及东南西北各大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南北人”。正是因为辜鸿铭有了这样的出身环境、成长经历,整体概括就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才让他有了这样丰富的见识和与一般人不同的性格。

26、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时候北京的青年们都急于打破一切旧的东西,旧思想、旧文字、旧制度等等,当时辜鸿铭被邀请去北大当讲师,他去北大主要是教几门外语,因为他对外语十分精通,而且在翻译上很有天赋,他曾经用英语翻译了中国许多的国学经典,就是这样一位精通西方文化,并且对语言很有天赋的辜鸿铭,十分喜欢东方传统文化,他否定西方文化的价值,他总是说中国文明是拯救西方文明的良药。

27、不仅如此,辜氏许多做法,也迥异于常人。五四时候,辜氏在一家日本人办的华北正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大骂学生运动,说学生是暴徒,是野蛮。有一天,罗家伦看报以后,拿着报纸就冲进教室质问他,说他不该在日本人的报上写文章骂中国学生,辜一时脸色铁青,最后用手敲着讲台忽然文不对题地来一句:“我当年连袁世凯都不怕,我还怕你?”这简直有点像小孩子吵架了,倒也显示了他政治上幼稚可爱的一面。

28、辜鸿铭是民国著名学者,小时候便聪慧过人,有一个英国义父,并在10岁的时候到英国求学,20岁于爱丁堡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又辗转到法国、德国等地深造,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研究。后来,他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29、然而,西方文化的滋养还仅仅只是个开始,估计连当时的辜鸿铭本人也想不到,他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东方文化的铁杆粉丝。

30、对辜氏的种种另类做派,罗家伦分析得十分透彻,“无疑义的,辜先生是一个有天才的文学家,常常自己觉得怀才不遇,所以搞到恃才傲物。他因为生长在华侨社会之中,而华侨常常饱受着外国人的歧视,所以他对外国人自不免取嬉笑怒骂的态度以发泄此种不平之气。他又生在中国混乱的社会里,更不免愤世嫉俗。他走到旧复辟派这条路上去,亦是不免故意好奇立异,表示与众不同。他曾经在教室里对我们说过:‘现在中国只有二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保皇。’”(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

31、一八八五年,辜氏入张之洞幕府,担任幕僚,先后近二十年,从此迷上传统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信徒。

32、民国早年,辜氏不仅在国人中名声鼎沸,在西方世界名气更大,甚至到了被神化的地步。一度,辜鸿铭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代名词。一九二一年,英国名作家毛姆游历中国时特地慕名求见,想一睹尊容,请他讲解《春秋大义》。为此特地托一位英国洋行的同胞说情,等了几天也未见回音。去问怎么回事,同胞说,他写了一张条子,让辜氏前来拜见,不知为什么一直未见辜氏影子。毛姆一听才知事情被弄糟了,于是亲笔拟了一封短简,恭恭敬敬地表达仰慕之意,求赐一见,辜氏这才答应与他见面。

33、在《走向共和》中辜鸿铭第一次出场,就是替洋人记者提问南洋大臣张之洞。

34、北大一些学生和教师自然而然的提出了要将其逐出北大。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35句辜鸿铭被逐出北大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