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句朱熹的诗作精选
朱熹的诗作
1、自驾路线:根据导航定位到“罗源县飞竹乡丰余村”即可到达!
2、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即心到,眼到,口到。
3、朱熹所登的罗汉峰在何处,一般都认为根据地名在龙溪县,故推出此年朱熹奉檄前往龙溪县、长泰县按事的说法。束景南先生认为:“按:《牧斋净稿》中《茅舍独饮》《宿传舍见月》《寄诸同寮》《登罗汉峰》《登面山亭》《双髻峰》诸诗,为朱熹此次往漳州龙溪、长泰按事所作,大致可见其行役踪迹。罗汉峰在龙溪县。”(4)查清王懋竑撰《朱子年谱》有关朱熹绍兴二十三年(1153)、绍兴二十四年(1154)事略,并不载朱熹到龙溪、长泰行役按事。绍兴二十四年(1154)所记载的朱熹行状极为简略,仅有一句“二十四年甲戌二十五岁秋七月子野生”,其余都没有记载,这就留下了很大的考究空间,也产生了多种说法。
4、《好事近·春色欲来时》宋·朱熹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中原佳气郁葱...(朱熹的诗作)。
5、福州南站、北站或火车北站旁华威西园客运站,乘坐“福州至罗源”班车。
6、 众所周知,朱熹在从学延平李侗,成为儒学道统传承者之前进行了曲折的思想探索。朱熹少年丧父,之后按照父亲的临终安排师从武夷三先生,也是其父亲的三位道学密友并且在其中刘氏的家塾中接受了全面的儒家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从法帖临摹到苦读经书,一面为科举入仕攻习程文与词章之学,一面为入‘圣贤之域’而潜研二程洛学的理学。(2)”但对于天性好学且满怀抱负的朱熹,他的学术探索之路却远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启蒙老师刘子翚去世后,在儒释之间早有徘徊的朱熹大胆地开始向与先师思想路数截然相对的开善寺道谦禅师求禅问道。从绍兴十七年开始,朱熹的学术人生进入了长达十年的出入佛老时期。这个时期的朱熹,借着出闽应考的契机远游访禅,拜访古刹名僧,问法访道,同时也在游历探索的过程中写下了不少或隐或显的禅诗。不仅如此,朱熹的老学修为也随着佛学一起愈精愈深。他拜师庐山道士虚谷子刘烈,与之论《易》、论金液还丹修炼之法;他在羁旅途中寻访道家高士,题壁作诗;(3)他饱读道书,频繁作诗来抒发感念;(4)他仿黄冠道士建焚修室,虔诚地焚香修道,并作步虚辞表达对焚修飞仙之术和长生之道的渴望。(5)这时的朱熹已然是一位高产的诗人,作诗频繁、随性而发,所表达的内容也丰富多样,生动地呈现出与世人熟知的作为理学家的朱熹截然不同的思想状态。他在这一时期所作诗歌有表达遨游仙境佛国之快的行吟诗,(6)有同寺僧品茗谈法的记游诗,(7)有寻访名僧遗迹追思古人的凭吊诗,(8)也有与道士往来酬唱、说易论丹的感怀诗(9)等等,不一而足。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部分保留在《牧斋净稿》当中。正因如此,束景南在给朱熹早年作传时说“后来朱熹讳言这一段少时问道缁徒的往事,致使他的师事道谦成了千古之谜,而道谦也被罩上重重历史迷雾。然而朱熹在平时吟诗作文中还是泄露了秘密。”(10)
7、(16)上诸诗引自(清)张懋建修、赖翰颙总辑:《长泰县志》卷十一《艺文志》,清乾隆庚午版,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2008年,第256―258页;《长泰县志》附录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第1099-1100页。
8、(3)以上诸诗见《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9、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10、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11、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朱熹吧。朱熹是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他的《观书有感》、《偶成》这两篇非常著名的说理诗作就出过两句十分流行的名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2、解析:这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日本盛传此诗,我国大陆亦不胫而走,以为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备考。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13、 (3)例如《宿筼筜铺》,朱熹:《文集》卷《朱子全书》,第20册,第234页。
14、④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总是:都是。
15、(16)朱熹:《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8册,第4332页。
16、(10)(清)张懋建修、赖翰颙总辑:《长泰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清乾隆庚午版,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2008年,第23页。
17、 根据郭齐《朱熹诗词编年笺注》的考证,本文开篇所引的这首诗写于绍兴末年。这正是朱熹思想转向理学、“逃禅归儒”的关键时期。郭齐认为,除开这首诗,朱熹在这个时期写作了一系列言理诗,比如《仁术》、《善闻决江河》、《仰思二首》、《困学二首》、《復斋偶题》、《克己》、《曾点》、《伐木》(12)等等。这些诗作直接说理而较少描述,多为对儒学经典和先贤名篇的阅读体悟和学习心得。按照现代以来的文学观点,这些都是缺乏意境和较少文学性的作品,即使在宋代末年,也正中了严羽的批评:“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多务使事,不问兴致”。(《沧浪诗话》)然而,姑且不论唐宋以来文学观念的转型和现代以来所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在这里比探讨文学标准更重要的,是这些诗歌突出表现了朱熹这个时期哲学思想和文学写作思维发生的深刻变化。根据前述郭齐的编年、对这首诗所做的前后作品的关联、以及这首诗的标题、作者的决绝态度和所表达的理学思想,笔者认为这首诗作于绍兴三十年冬至无疑。那年十月,朱熹受李侗邀约第三次赴延平相见,历经两个月的受教问答,正式恭执弟子礼,拜师于李侗门下,从那时开始尽弃旧学,开始了坚定的儒学探索。(13)而根据朱熹此诗以及之后写给友人书信的描述,逃禅归儒的首要步骤就是彻底断绝诗歌写作。正如诗中所说“多言害道,绝不作诗”。
18、该诗句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全诗为:
19、朱熹的诗歌,在《文集》中有十卷之多,其中有他自己的创新,如《武夷棹歌》,有他自己的风格,如《读书偶得》。但他主要是个思想家、教育家。笔者门外抄诗,试图在他的诗作中看到他思想的某一侧面,或活动的某一事迹,所以可能十分牵强,切望就正于长者和同志。
20、盖竹村前有条新桥河,源自盖竹山北麓狼峰山下章溪,蜿蜒流经盖竹村后,流入鳌江。在新桥河和鳌江之间这块冲积平原,是东向温州府、北去临安府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游人、商客常常在此歇脚、备货,渐成兴旺的商埠。因为商埠多是经营麻、布、锦等纺织品,因而这个商埠便被称之麻埠。
21、(5)(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八《地理》,明弘治三年﹙1490﹚刊印,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2页。
22、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偶成》
23、另外林拱辰还是南宋杰出一位学者,其著作较多,有《经义考》注(佚),另有《诗传》刊于平江,有《春秋传》30卷刊于婺州。其见《温州经籍志》、《宋元学案补遗别附》《后乐集》《后村大全集》
24、(19)郭齐:《朱熹诗词编年笺注》,第432页。
25、 在有关历史记载上,鳌江流域的平阳、苍南的人口基本上是属于移民居多,主要还是在五代以后,以福建移民居多。宋时,闽民迁平阳最多。尤其南宋乾道二年浙南沿海遭特大海溢,“浮尸蔽川,存者十一”。温州郡守传檄要求福建移民补籍,此后几年大批闽民陆续迁平。这在有关史志、谱牒,墓志等均有所记载。
26、但是,金元鼎和宋代词人韩元吉却有多首诗歌唱和,并一直保持着联系。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物。北宋时韩元吉一家先后迁至邵武、建安(今建瓯)。绍兴二十八年(1158),韩元吉任建安知县,用广而赋啬,颇有政声。淳熙元年(1174)知建宁府,修纂《建宁府志》48卷。韩元吉的两个女儿都先后嫁给了吕祖谦。韩元吉曾两知婺州。他与金元鼎的和诗,如《答金元鼎喜雨》二首、《题金元鼎至乐堂》《次韵金元鼎新年七十》二首。从唱和诗中可知金元鼎“清时忍退休”,“赋归已久同元亭”,在浙江金华老家建有至乐堂。据推算,金元鼎绍兴十八年(1148)登进士时为三十岁,则出生于政和八年(1118),约淳熙十四年(1187)时“七十古稀有”。韩元吉还称:“独怜病守孤吟赏,犹幸诗翁数往来。”(29)称金元鼎为诗翁,但不见金元鼎诗歌。
27、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28、(14)朱熹:《程钦国》,《晦庵先生朱文公别集》卷《朱子全书》,第25册,第4879页。
29、朱熹在这一阶段的诗作中,不管是《喜暗》,或者在《观雨》,不管在《督役》,或者在《梦》中,充斥着对僻静的闽北故园和过田园生活时的老友的怀念,很少能够听到高亢的音调,比比皆是的,是一些低沉的声息,但在这些低沉的声息中,我们也能听到他《感事有叹》这样应该说有它积极一面的吟唱,诗云:“荣华难久恃,代谢安可量。宿昔堂上饮,今归荒草乡。高臺一以倾,繐帐施空房。繁絃既阙奏,缓舞亦辍行。桃李自妍华,春风自飘扬。恋幄靡遗思,更衣有余芳。身徂名亦灭,事往恨空长。寄语繁华子,古今同一伤。”在《示诸同志》一诗中,我们看到朱熹内心世界的欣慰和对学问的检讨:“夏木已云暗,时禽变新声。林园草被径,端居有馀清。端居亦何为,日夕掩柴荆。静有弦诵乐,而无尘虑并。良朋肯顾予,尚有夙心倾。深惭未闻道,折衷非所宁。眷焉抚流光,中夜叹以惊。高山徒仰止,远道何由征。”
30、在这里,不论是“观象于天”还是“观法于地”,其背后的哲学诉求都是相通的,都是以关联性的思维向外部世界寻求可以达成共识的社会法则,以实现理性的沟通。这其中“观象于天”、“远取诸物”的哲学探寻主要以感性的方式通过审美来实现,而“观法于地”、“近取诸身”的内外关联则主要以理性认知的方式、通过哲学性的话语表达出来。具有文学性的文学作品在其产生之初便从根源上被纳入了沟通天人的哲学框架,成为了“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有效手段,也为早在《诗经》就出现的诗歌写作关注外部世界的“感兴”传统提供了哲学阐释。在那之后的中国古代诗歌永恒地展现着怎样看待外部世界、怎样处理天人关系的主题。
31、绍兴二十四年(1154)秋冬,朱熹到长泰之行期间,还作诗《登罗汉峰》,诗云:“休暇曹事简,登高恣窥临。徜徉偶此地,旷望披尘襟。落日瞰远郊,暮色生寒阴。欢娱未云已,更欲穷幽寻。行披茂树尽,豁见沧溟深。恨无双飞翼,往诣蓬山岑。”(1)这首诗并不过多描写景色,只记录此行目的,重在抒怀。诗作根据罗汉峰特点,从不同角度或时期写出暮色中罗汉峰山水的变换之美。“落日瞰远郊,暮色生阴寒。”渲染了一种幽冷清寒的气氛。而穿过茂密丛林,“豁见沧溟深”,指高远幽深的天空,也指豁然而见远方沧海弥漫。《汉武帝内传》:“诸仙玉女,聚居沧溟。”这应当是想象之词,朱熹由此生发出“恨无双飞翼,往诣蓬山岑”的感叹。蓬莱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南朝梁沈约《桐柏山金庭馆碑》:“望玄洲而骏驱,指蓬山而永骛。”唐李商隐《无题》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另一首《无题》诗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绍兴二十二年(1152),朱熹在闽北作《读道书作六首》,其六云:“王乔吹笙去,列子御风还。至人绝华念,出入有无间。千载但闻名,不见冰玉颜。长啸空宇碧,何许蓬莱山。”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在闽南同安作有《步虚词二首》,其一曰:“竦辔绝冥外,眄目抚大荒。策我绿轩軿,上际于浪沧。”(2)表达了同样的向往之情。到了绍兴二十四年(1154),朱熹在闽南长泰仍然提出了“恨无双飞翼,往诣蓬山岑”。这说明朱熹仍然沉浸在浓厚的道学氛围中,蓬莱山是他念念不忘的向往之处。
32、 而事实上朱熹一生写诗的情况却远不像他想隐藏的出入佛老、写诗参法,而后坚决地停止作诗那么简单。在那之后,朱熹的诗歌创作之路还在继续,并且充满了矛盾与纠结。我们清晰地知道朱熹至少先后四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在现存的记载中发誓不再作诗,而每次誓言过后又再次提笔写作。比如在《鹤林玉露》中就有这样一则记载:
33、该诗句出自于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二首》其诗的全文如下:
34、(10)(宋)刘才邵:《杉溪居士集》卷四库全书本。刘才邵,字美中,吉州庐陵人,他在城东开凿水渠十四条,灌溉田园数千亩,建郡治、道院,为人气豪貌恭。
3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36、线路1:从五四路上琴亭高架桥,直行过桂湖收费站,往宁德方向上沈海高速行驶,到罗源水古收费站下高速,往滨海新城方向15分钟即达。
37、(2)《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38、温陵同游的人,除傅氏父子和朱熹的学生以外,还有许多年岁比朱熹高,很有地位和才华的人物,如陈休斋就是其中一个。陈氏名知柔字体仁,是“清节过马援”的“天圣间学士”(宋神宗语)陈从易的孙子,历知循州、贺州,与秦桧子嬉同榜。时前列十余人俱以攀援致通显,知柔独不阿附,盛年从仕,即动归兴,故号休斋。王十朋赠诗云:“儒先贺州守,正气超等伦。胸中包古今,笔下真有神。”“声名满天下,文字惊缙绅。”(转见《泉州府志》)朱熹在这次故国重游中,提及休斋的诗作有《次韵寄题万顷寒光奉呈休斋先生》、《熹伏蒙休斋先生惠诗见留谨次高韵二首》、《用林择之韵别陈休斋》、《次韵陈休斋莲华峰之作》、《次韵陈休斋怀古堂》等七首。这些诗中有“但见潮生与潮落,不知沉醉又还醒。”“珍重休斋书满屋,可无三宿为君留。”“今日还成一樽酒,它年应记百篇咏。”“亦知今日意,不逐大江流。”等诗句,可见其对陈氏的尊敬。别后,休斋不久即去世,朱熹为祭,在祭文中有;“熹少日游宦,获从公游于泉、漳之间,蒙公爱予,诱掖良厚。”“公于诸经皆有论述,许以寄我,相与考评,而今而后,不复得遂此愿矣”之语,可谓出自胸,感慨良深。
39、朱熹之后的长泰之行诗作还有《双髻峰》,诗曰:“绝壑藤萝贮翠烟,水声幽咽乱峰前。行人但说青山好,断肠云间双髻仙。”(1)诗歌描绘天成山双髻峰迤逦风光,谷深壑幽,古藤吐翠,绿萝缠绕,群峰间清泉汩汩。虽双峰耸峙,但山径难行,只能遥看祥云飘荡,瑞气氤氲,分外娇媚。朱熹还有《涉涧水作》,诗曰:“幽谷溅溅小水通,细穿微石认行踪。回头自爱晴岚好,却立滩头数乱峰。”(2)其诗句“回头自爱晴岚好,却立滩头数乱峰”与《双髻峰》“水声幽咽乱峰前”句相联,应是描写从双髻峰下山时的晴雾初散,双峰若隐若现,忍不住回头再看的欢悦心境。束景南先生并没有将此诗列入朱熹此次外出所作的数首诗中。从诗句内容来看,是长泰之行的内容,应是束景南先生有误。从《牧斋净稿》排列来看,这首诗排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所作之诗最后。而这首诗之后,即是绍兴二十五年(1155),朱熹作有《试院即事》,明显是在同安所作之诗。
40、其次,朱熹所作的两首面山亭诗是不同年份所作。如二诗是朱熹与金元鼎共游双髻山、面山亭所作,是一次共游或二次共游,则会使人误认为朱熹连续两年二次到长泰。其实,朱熹仅一次游长泰,否则朱熹也不必将第一首诗题标上寄题金元鼎。朱熹也并未与金元鼎在长泰共游双髻峰、面山亭。
41、(8)(清)沈定均修、吴联薰增纂:《漳州府志》卷四十《古迹》,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798页。
42、 注:林修编,即林千之,曾官居枢密院编修。
43、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44、32)朱熹:《朱子语类》卷第2册,第337页。
45、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46、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47、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48、线路2:从五四路上琴亭高架桥,直行过桂湖收费站,往宁德东、可门港方向(沈海复线高速),罗源湾收费站下,3分钟即达。
49、涂志伟,男,福建漳州人,漳州市政协原学习文史委主任、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漳州地方文史工作,致力于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闽台族谱研究,闽台移民、聚落地名、海洋文化研究。
50、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51、长泰面山亭在何处,金元鼎是何人,何地任何职,酬唱诗在何处?朱熹诗中说:“新亭夙所闻,登眺遂兹日。”可知面山亭虽是新建不久,但在邻县同安的朱熹早已有所闻,这应该是金元鼎在面山亭筑成后将唱诗所得寄给朱熹。从诗题上看,金元鼎为朱熹绍兴十八年(1148)的同科进士。束景南先生进行详细考证认为:“按,《牧斋净稿》中另有《寄题金元鼎同年•长泰面山亭》诗,作于绍兴二十三年秋冬间。……金元鼎绍兴中任长泰县令。朱熹行役至长泰,必当访金元鼎。《寄题金元鼎同年•长泰面山亭》云‘抗心尘境外,结宇临秋山’,可知金元鼎当是结屋双髻山傍,而面山亭亦其所筑(从此题有称‘金元鼎同年•长泰面山亭’及诗有称“新亭”可知),此二诗乃朱熹来访与金元鼎共游所作。”(7)束景南先生这番考证结论有二:一是认为金元鼎在双髻山建面山亭,并结屋在此居住。二是由此认为朱熹来访长泰时与金元鼎共游双髻山、面山亭,并作诗酬唱。笔者认为,束景南先生这番考证结论不对。
52、(23)朱熹:《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朱子全书》,第23册,第3130页。亦见《已发未发说》,《文集》卷《朱子全书》,第23册,第3266页。
53、朱熹(1130-1200),字元晦(huì),又字仲晦,号晦庵(ān),晚称晦翁,徽州婺(wù)源(今江西省婺源)人,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朱熹是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他为“朱子”,是程朱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朱熹的诗作语言简洁,朴实无华中富有哲理。
54、《牧斋净稿》诗集中,朱熹写有《柚花》诗,注明“甲戌”即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柚子花春季萌发时抽梢后开花,一般集中在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下旬间开放。接着,朱熹又作描写夏天、秋天的诗《夏日》《秋夜叹》。之后才排长泰之行期间的几首诗。这说明朱熹长泰行确是在次年绍兴二十四年(1154)的秋冬之际。《登罗汉峰》排首,紧接着的是《登面山亭》《双髻峰》《涉涧水作》。从排列顺序及到长泰时间、季节,以及描写的心境来看,这四首诗应是同时在一地所作的诗歌,即应为朱熹登罗侯山之作。明万历元年(1573)《漳州府志》载:“罗浮山,《县册》作‘罗侯’,在县后,顶圆而秀,县治儒学在其麓。”(13)清乾隆《长泰县志》卷一《舆地志》载:“罗侯山,在县治后,山圆而秀,县治儒学在其麓。宋朱文公守郡。行县,盖有仰止亭。明令张杰夫,表其前亭曰:罗峰名胜。”卷二载:“五代南唐保大十四年,以武安场为县,始建邑治于罗侯山之南。”(14)自后周显德二年(955)长泰建县,县署设在罗侯山麓,即今县政府所在地。历经千年,其址未变。罗侯山南麓建有县署、文庙、学宫等。朱熹任同安主簿兼管同安县学,到邻县长泰按公事、游历,到长泰县衙之后,如先登县城北县衙后面的罗侯山,再登县城南的面山亭,最后到县境东的双髻峰,再回同安,则顺理成章。因此,朱熹首次到长泰,登县城北罗侯山作诗,登县城南登科山必作诗,到县境东双髻峰也作诗,对于正处于诗歌创作高潮的青年朱熹,成为必然。但此次金元鼎是否还在长泰,是否有接待朱熹,因金元鼎行踪不明,没有记载。朱熹晚年时绍熙元年(1190)知漳州,也再次到过长泰县,旧地重游再登罗侯山。此时,长泰县学已迁至罗侯山麓县衙东侧(现长泰宾馆一带)。
55、在乾隆《长泰县志》艺文志中载有明清多首描写登科山的诗。登科山常写成科山。登科山为今县气象台所在地,地貌已有很大改变。长泰县城垣修筑始于北宋。县治依山傍水,北靠罗侯山,南依登科山,面临龙津溪下游西畔,东望双髻峰、天成山。明永乐十三年(1415)任长泰县儒学教谕方定,作有《科山钟动》诗曰:“科山钟动韵清新,晚警宵行报早晨。月落乌啼天欲曙,几番惊动武安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任长泰知县的江西庐陵人萧廷宣有诗道:“科山高阁晓鸣钟,此日钟声杳不通。古殿神仙何处是,独遗形胜翼罗峰。”(11)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任长泰知县的广东新会人黎兆鹏作有关登科山诗曰:“科山列案郁重重,深处云间锁梵宫。玄夜梦长谁觉晓,来僧禅定自鸣钟。梁冈启曙翔栖风,锦水澄光起卧龙。顾我羹墙廊庙想,敢忘待旦仰昭容。”清顺治九年(1652)登进士第长泰邑人叶先登有诗云:“山今名第寺毁钟不鸣。群寐谁呼觉,喔咿唱晓声。”(12)
56、(21)朱熹:《南岳游山后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朱子全书》,第24册,第3704页。
57、(19)(清)沈定均修、吴联薰增纂:《漳州府志》卷九《秩官》,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2252页。
58、“菡萏含跗天外秀,婆娑散影月中孤。惜无画手追前辈,写就凉峰憩寂图。”(《次黄叔张宿凉峰韵》)把凉峰夜景,写成含苞欲放的荷花处于月下,使人产生清新憩寂的意景,孤洁的情操,使人浮想连翩。
59、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60、早在《古诗十九首》当中,对于应接外物、处理天人关系以至实现个体超越的不同方式的探讨就已经随处可见。在很多情况下,诗人以“弃妇”为抒情主人公表达在天人格局下对个体生命的思考,例如《行行重行行》中女主人公对离别之觞和年华易逝的感叹。除此之外,诗集中也时有出现以“孤独旅人”为抒情主人公,静观漂泊场景的萧瑟、沉重地感概浪迹天涯之超脱情怀的难得——《青青陵上柏》便是典型一例。(45)
61、《乾隆志•山川》“盖竹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有黑白二岩对峙。又有华盖峰、龙湫、漱玉泉、醉翁岩。”
62、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搜索更多
63句朱熹的诗作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