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34句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精选

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1、(孟子)舍生取义。孟子已经在战国时期了。诸侯互相吞并。孔子的那套仁政,已经有些过时了。(孔子反对杀生)孟子(则有所让步)提出,“义”(可以替天行道)字。这点易中天在《帝国的崩溃》就认为是世道社会功利化、“堕落”的表现。但是,孟子也提出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依然是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2、“礼”和“仁”的本质又有相通之处,都强调伦常关系、伦理准则。在此核心基础上,孔子学说思想有许多纵横的延伸,真正的博大精深,从孔子所整理的书籍可以见出,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可以见出,从《论语》中的具体语句内容更可以见出。

3、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4、       孟子继承孔子“为仁由已”的思想,强调道德修养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弘扬“心性”,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强化了儒学的“内圣”,即个体的自我修养。他强调“反身而诚”“反求诸已”等一系列“存心养性”的内修功夫,提出“寡欲”和“养气”的修养方法。(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5、0029河南许昌分院  负责人:朱魁伟 马凤霞

6、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勇、诚、恕、忠、孝、悌

7、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孔子,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自己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确实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8、其中,孟子多次向齐宣王推广“仁政”学说时就强调,治理百姓的事情非常重要不可轻视,百姓没能安居乐业就不可能有坚定的道德观念,百姓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百姓没有正确的行为就会失去方向,危害社会,不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9、      孔子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价值观。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

10、《论语》中不重复是字共有1338个,字卡正面是印刷体楷书,背面有拼音及同一个字的书法体小篆,隶书,草书,楷书,我们称之为论语五体字卡,多数还附有甲骨文金文等,字体都选用名家法书。多种字体设计是培养孩子的鉴赏力和识字功效。

11、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12、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13、在国家治理上孔子提倡仁政,主张通过仁爱和德行治理国家,反对暴政,反对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残酷镇压。孔子认为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武力和暴政,使得民心败坏,社会秩序失衡,人民的生活痛苦且充满着罪恶和暴行。

14、   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曾经传道授业,韩非、李斯均为其门下高足。代表作《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15、孟子的思想学说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出“仁政”和“义”两个核心,又提出了重要的“性善论”的思想主张,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16、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17、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国,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18、  中国的历史就可称作为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当时《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心中。由于孔子的这种儒学思想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能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但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非就是万能的灵药。它对于当时社会的统治者来讲,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的极力压迫下,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就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确实让人感到太完美了,以致于显得太过于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地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他使国家一味保守,从而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任何一种思想,如果能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长久弥新,都会有其内在的魅力、恒久的价值。孔子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重现其内在之活力、重放其光辉,其实也正是如此。那么,孔子和谐思想的特色到底在哪里呢?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崇尚人类自身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落实到礼治秩序上;二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三是崇尚“中庸之道”,并把“和”提升为儒学体系的认识论范畴,为中国文化树立了“致中和”的精神。

19、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早年以“儒”为业,“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洒困,何有于我哉”。他除了通晓迎生送葬的礼仪外,还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办私学,授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20、       所谓“性善”即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有道德品质的萌芽,他称之为“善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耻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四端,就具有四体也。”

2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22、在思想贡献上,荀子主要提出了性恶说,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外在的制度和法律来约束。否则,人性中的黑暗和罪恶的部分就会冒出,把人性中善的部分给压制或遮盖住。对此,必须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制度和律法的权威,来制约或恫吓人性之恶。最好的方法就是礼法并举,内在兼修,从根本上铲除罪恶的可能。另外,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外王学说,认为内圣不是每人都能做到的,但外王可以。只有通过外王,国家才能得到较好的治理。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重视礼义道德的同时,强调法律制度和外在环境的惩戒作用。

23、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24、简繁对照让读者在诵读过程中耳濡目染,能够识繁用简。

25、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26、荀子提出“天命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他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27、       孟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心主义观点,通过重民,保民而过到保王,使民的目的。丰富了理论内涵,对儒家学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28、孟子所生活的战国时期比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更加无序,对此,孟子强烈主张仁政、极力反对暴政,恰恰彰显了孟子作为儒家代表的仁爱之心。而且,孟子不单单具有仁爱之心,更有系统的学说,强调用“仁、义、礼、智、信”教化百姓,强调用温和的方式求得社会的稳定,强调用仁政得到百姓拥戴最后赢得夫下。

29、朱熹(115—1200.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3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巿夏邑县),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及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被奉为宗师,尊称为“至圣”,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31、《孟子》秉持了《论语》的“语录体”,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孟子》现存七篇,共二百八十六章,仅三万五千多字,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言行、活动,呈现出孟子游说诸侯、与其他流派思想的争锋以及孟子对弟子的言传身教等内容,主要集中反映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是研究儒家思想非常重要的典籍。不论是孟子简短的言行,还是孟子政治活动的简要记叙,抑或孟子言语中对思想观点的阐述,都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值得认真阅读。

32、(2)荀子在哲学上有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常”指规律,意为天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会因为是明君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是暴君而灭亡,体现唯物主义的观点。制天命而用之:人要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掌握后并利用规律,强调尊重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3、(3)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体现孟子的主张。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34句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