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句孔子语录被后人收录为什么精选
孔子语录被后人收录为什么
1、白话释义: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古籍整理的理论和实践》收录於《北京读经说记》)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孔子语录被后人收录为什么)。
4、孔鲤比孔子先故,一生无建树,终年50岁。孔子在他六十九岁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独子,悲痛可想而知。但他遵循丧葬礼仪,他儿子死时“有棺无椁”。
5、 后人时时想起、品味、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翁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哲学家讲,人不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比如我们现在写古诗词,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李白、李商隐、李清照的神韵,岂但唐宋,就是郭小川、贺敬之也无法克隆。时势异也,条件不再。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惟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6、《旧唐书·经籍志》沿袭《隋志》,在“谱牒之属”中著录有:
7、释义: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8、内容理解:儒家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孔子所说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孔子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对待道义和利益的态度,君子重义,而小人重利。
9、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了“举贤才”的政治主张。《论语》记载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0、“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
11、经学文献一直是《师顾堂丛书》的中坚力量,鉴于清代学术尤其是清代经学的研究和治学方法对现代学术影响之大,但很多清代学术的细节问题并没有完全清楚明白,所以在《师顾堂丛书》的基础上,又开辟了《清学集林》丛书,目前已经编印出版了段玉裁的《诗经小学二种》。
12、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1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谁都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孙典籍为媒、薪火相传、接续前行。在我们的古汉语词典里,韦编三绝、汗牛充栋、洛阳纸贵……中国古人往往用赞美、敬佩的词语,称颂典籍的魅力和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这些经典的无形内核便是中国精神,有形载体就是中华典籍。
1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的,收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16、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宽弘刚毅,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把行仁德当做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吗?这个责任要终身承担,至死方休,不是很遥远吗?
17、而且前面几句诗,如果细读起来,会发现各种版本也有不少差异,如: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19、在读到桥本老师文章以前,我对“书”和“版本”的概念和区分是模糊的,我对学术史的认知是固化和形而上学的,想到清代学术,我总是第一时间用吴、皖、扬州等去区分(这和我很早读到支伟成的《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也有关系)。搜集和阅读了桥本老师众多文章以后,我对文献尤其是经学文献的认识明显变化了,开始关注刻板所载文字后面作者的心路历程。刻本载体对文本以及作者(编者)思维的体现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他所表达的思维信息来源是如何形成的。我突然发现一切都那么鲜活起来了。
2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21、这很明显是孔子学徒们的一种学究生活的座右铭。这三句话,并不是孔子在特定的什么时候,向特定的某个人说的话,而是要从孔子的话中,选出几句作为学园生活的座右铭时,被挑选、并列于一处的三句话。
22、现在,汉字的使用规范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13年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是目前最新、最权威的规范,共收字8105个。一级字表收字3500个,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二级字表合计6500字,可以满足大多数出版印刷和信息处理的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1605个,多是姓氏、人名、地名专用字和生僻字。
23、《论语》记录了孔夫子一生言论思想,文字简约含蓄,言简意赅,颇具形象又蕴含誓理,涉及各个层面,倍受摧崇,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4、甲骨文指商朝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从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到现在满120年了,已经发掘出15万片以上的甲骨,分析出大约4500个独立的单字,其中公认能够识读出来的只有1500字。
25、就这样和辻把《论语》中尤其是跟孔子生平事迹相关的章节做了诠释,多有常人所不能道的可圈可点之处,读者不难覆按,自无需在这里多加引录,但我依然不避累赘,忍不住要在这里再引述一下和辻对《论语》阅读方法的提示。
26、在孔门弟子里,孔子最喜欢的就是颜回了。有一次鲁国执政季康子问孔子,说在你的弟子离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以前有个颜回好学,不幸早逝,现在没有好学的了。(见《论语·先进十一》)孔门三千弟子,除了颜回以外就没有好学之人了吗?当然不是。只是颜回的好学已经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程度,所以才这样突出。不仅是老师,他的同学们对这位师兄也是满怀敬仰之情。曾子所说的颜回这些优点就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求学态度。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常人所能拥有,因此颜回被后世尊为“复圣”,同曾参一起成为孔门仅有的两个“圣人”。
27、毫无疑问,《论语》中孔子的话,都是为了传递孔子的思想,然而,这并不是单纯地将一些具备客观意思的内容,以一种逻辑的方式讲述出来。孔子本人,在向弟子说教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将他的思考建立在一种缜密的秩序之上加以论述,但就《论语》而言,书中所收录的均是那种短小的、格言式的命题。这当中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记录的是孔子和弟子之间的问答,还有一种则是完全独立的命题。问答,是和孔子的言说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孔子的问答,不是用语言将一种定义确切、毫无歧义的思想表现出来,而是以孔子和弟子从人格层面的交流为背景,展现一种活生生的对话关系。由此,在对话之中,孔门弟子们的人物和性格,其问答进行时的境遇等等,均可以被掌握到。这就成为这些对话的一个背景,并为这些对话的命题带来了更多意蕴和话外之音。然而,孔子的对话,并不像是苏格拉底的对话,是对问题进行一种理论上的展开,而是以弟子问、老师答这样的形式就能完结的对话。也即是说,这些对话都是一个回合即决定胜负。因此,这些对话只针对关键之处展开。孔子的回答,以一种非常简洁、锐利甚或是一种立意新奇的形式被刻画了下来。
28、《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29、白话释义: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30、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31、市面上研究孔子的书不可胜数,如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发现不一样的孔子?今天,我们给大家推荐一本哲学视角的孔子普及读物,作者是日本“哲学泰斗”和辻哲郎。和辻哲郎(1889-1960)是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与伦理学家,他研究孔子的专著《孔子》一书八十多年前出版,曾在日本风行。近日,中译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首次在中国面世。该书受到曾在北京大学讲授《论语》的李零教授与曾在复旦大学讲授《论语》的傅杰教授一致推荐。现任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的傅杰应邀为中译本作序,以下序文经授权发布。
32、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33、也即是说,第一是学问之喜,第二是因为学问而结成的友爱的共同体之喜,第三是在共同体中的所得,只是为了自己人格及生命价值的提升,其目的只在自己身上,并不关涉名利,这里是标举出来学问生活的目标所在。这反映了当时学者未必为世所用的时势,抑或是有人提出了这样的主张。不过,提出这样主张的人,肯定是一个理解上述学问精神的人。这种精神不仅在柏拉图的学园、释迦牟尼的僧伽、基督的教会中所共通,而且即便到现在,也不失其共通性。以上三句中所呈现出来的学问的精神倘若失去了,那么一种活生生的学问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34、在独尊儒术的西汉时期,小说还在萌芽状态,学者当然不可能把小说家列入诸子的前列,更不可能列入《六艺略》,只能说是小道,讲的是小言、小语、小知,是十家中最不可观的等外品。然而又引用孔子(今本《论语》作子夏)的话“虽小道必有可观”而说:“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这在西汉末期王莽托古改制时代就是一大发明了。在汉武帝时期,只有方士所编造的《虞初周说》等书被列为小说。较早的作品,《汉书》原注已认为是后人拟托的,而且不久都已亡佚。
35、我个人认为叫《论语》,看名思义不外乎是孔夫子的思想见地,就论字之意,当言孔夫的言语循其理,得其宜,才能谓之为论。这一点从《文心雕龙》论说中可见一斑,论者,弥伦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36、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饮食没有过分的要求,只要能吃饱就行了;对于居处不求舒适,只要安全就可以了。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7、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38、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
39、下面看看史学经典,最早最著名的是“前四史”。
40、白话释义: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41、这样的人类教师的传记,都是记叙非常含糊的材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历史的真实性“非常难讲”。而孔子正是作为“先秦文化的结晶”出现、在后来的文化中得到传承延续的,“汉代的儒学是基于其所理解的孔子,创造了汉代文化,宋学也是基于其所理解的独特的孔子,创造了宋代文化。正是随着这一历史的发展,作为鲁国一夫子,孔子获得了作为人类教师的普遍性。在这一点上,孔子和其他人类的教师并无不同之处”。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洞见,这样的文化比较,也才是既融通透彻又足以给人以启迪的文化比较。
42、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这篇文章,原本是我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我读经典》系列所做的一个开场白。因为受到电视节目时间的限制,许多内容没有放开讲,后来到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才讲全了。把它整理出来发表,是因为现在不少人都主张重读经典。我自然也是赞成的。这就产生了三个问题。第我们为什么要读?第读什么?第怎样读?在这里,我想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
43、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第八》)
44、2003年9月,我第一次(也是截止目前唯一一次)来北京,正好遇到在琉璃厂附近举办古旧书市,那时候身上只有5000元钱现金,买书用了3000多,大概240本线装书。我连续3日天天去书市。那时候线装书并不贵,《四部备要》线装散了一地,零种10元一本,很多人去淘。我和一位大妈一起淘,相互凑,竟然也凑齐了《昌黎先生集》《晋略》《古文辞类纂》正续编,《欧阳文忠公全集》等书。《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插架在书架上也是如此价格。一套民国石印本《群书拾遗》品相极好,一套大概八九册,也120块钱拿下。中华书局《清实录》《四部备要》(89年洋装16开缩印本)零售皆100元一本。清末木刻本也不贵,买的一套船山书局的分类刻的《皇清经解.孟子》凡十几册,也才280元,这是让我第一次见到比较正规点的木刻本。我记得当时见到了《尔雅正义》一共7册还是8册,见到严可均的《全文》,开本很大,想翻阅一些,旁边的人说这是他选的,看到他已经打捆了很多书,我绕着他已经购买的书堆四周观看,只能看到捆在外面的涵芬楼铅排的《资治通鉴》。至于其他中华的几次印刷的《廿四史》更是遍地皆是,《山右丛书》《佩文韵府》《苏辙集》的影印本和其他整理本更是到处充斥者。今天来看如果仍是那个价格那个钱,我自然会买完全不一样的书,实际上这些书后来都在孔夫子上原价转掉了,这自是自己阅读兴趣定型的必然,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进入书市的激动和震撼,可以说这次书市三天的经历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
45、因此,“我们在阅读、玩味这类问答的时候,不仅仅只是一种逻辑上的思想运动,而是能感觉到,我们和那些孕育了这些思想的人,有了活生生的接触”。因此在对《论语》进行文本梳理、语句分析的同时,他还这样以诗人的眼光来欣赏《论语》,以哲人的心灵来体悟《论语》,而这样的眼光与心灵,在诗人哲学家和辻哲郎的身上获得了有机的统也在他的这本不同凡响的《孔子》中获得了充分的展示。
46、我更重视的是关于“小说”的来源和定义,“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这句话。也许是刘向、刘歆作的分析,小说就以士所传的庶人之言为主了。“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就是民间的口头创作,与谣谚诗歌一样,其中就包括了歌颂和讽刺,反映的正是当时的民情社意。而庶人的“谤”,似乎偏重于讽刺,这从《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这句话里可以得到旁证。其下邵公对历王的话就列举了各级官吏的任务,只说“列士献诗”,却没说庶人之语必须由士来转达,也没说庶人之言都是“谤”。
47、一般不太用“必读”的说法,或者我理解为是很重要的书吧。而且每个时间段来说可能自身的感觉也不太一样。如果是现在,那么我会推荐我才在疫情期间一个字一个字阅读了的顾千里《抚本礼记郑注考异》二卷,也同时推荐桥本秀美先生《学抚本考异记》,觉得《考异》是一部适合所有喜欢中国古典文献的读者入门的文献学“教材”。他没有干瘪的理论,将所有想法都生动的融入到实际的校勘工作中去,既有理论性,又有实际可操作性。因为这部《考异》是清代著名的“段顾之争”的直接导火索。所以如果仔细阅读了《考异》,对清代以来学者们对文献版本的认识和使用都会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桥本先生最后说:“尽一二月之力,逐条学习,当可融汇读书之法,得益无穷。”实非虚言。
4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9、这样的情况其实古已有之,中外皆然。许多诗文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作者是后人托伪,但为了流传的方便,我们仍然保留这些署名。就正如我们今天宽容地对待孔子语录的署名,伊索寓言的署名,托尔斯泰俄罗斯民间故事的署名,等等。
50、孔鲤(前532年—前483年),子姓,孔氏,名鲤,字伯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唯一的儿子。因其诞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
5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d中央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举措,在全社会点燃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
5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第八》)
5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4、《师顾堂丛书》收录历代四部文献中具有版本代表性的或对学术史有影响的文献古籍进行影印。为学界和读者提供一个来源明晰、内容可靠、版本重要的古籍影印本,作为研究和交流的基础。每一部书都延请相关领域的学者撰写《影印说明》或《解题》,介绍其基本内容及价值得失。针对所收录的每一部文献并不是采取“拿来即印”的态度,而是依据“印无定法,惟书是宜”的理念原则,对底本进行审订,部分古籍根据其内容特点进行深入的定制加工,如撰写校勘记、辑录批语校语、汇编题识等。
55、现在我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读书模式,或者说是享受了这种只适合自己的模式,即阅读和编印不离不弃,混合在一起。这样既读了书,还能发现问题,解构思维,还能将有价值的文本整理出来刊印。如师顾堂在编印董康珂罗版影印的南宋八行本《周礼疏》的时候(此书全名为《景宋八行本周礼疏》,即将印行),享受了一次这种有乐趣的体验。这书情况十分特殊,其刊行经历堪称经典的文献学教科书。首先他是由三种不同的印本构成,即来源不其中的26卷底本是今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为宋刻宋印。剩下的有23卷是据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为元明递修本。卷48最为“神奇”,是董康在没有得到原书的情况下利用当时的制版技术,用明刻本作为文字依据,用八行本《周礼疏》其他页面的板框和文字来进行了重新调整,从而“构造”了一卷“新宋本”。但手法之高明,几可乱真,如非用其他存世本子核对,肉眼完全不能识别。而师顾堂所影印的底本又是珂罗版中印制较早的,首先他没有董康新编的目录。其次部分卷出现缺页的情况,而所缺的页面后印本又都是重新“构造”的,说明最初印制的时候只是发觉卷48整卷缺,未发现其他卷有部分页面缺的情况。在比对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张丽娟老师为师顾堂本《周礼疏》编制了每卷每叶的来源情况表,将董康珂罗版《周礼疏》每叶的来源都标注出来,可以最大限度给使用这部书的读者提供详细准确的文本信息,哪些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的宋代原版部分,哪些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元明递修部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曾于上个世纪70年代由所藏机构影印过,但对板框有所描补,给我们后来的审定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和误导),哪些部分来源成疑,是董康“虚构”的宋本。现代很多读者对宋本的挂念是整体的,没有“分层”的概念,似乎一个名字“宋本某某”下的书都是宋代刊刻出来的一般,从来是浑然一体,没有发生过变化。最有名的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经典释文》,虽然标明了“宋元递修”,但绝大部分读者并不关心这个“递修”,一直把它当做宋本,实际上元代补修的部分质量十分恶劣,如果引用了元代补修的部分却称呼引用的宋本《释文》,那就比较糟糕了,毕竟类似日本足利学校所藏的那种初刻初印本宋本《毛诗注疏》并不太多,大部分的宋本都是经过了同时代或者后代递修的,时间短的十七八年就能将原板片替换殆尽,长的经历了数百年的不断修补。一部宋版到了明正德、嘉靖中都还在修补换版,其实内容已经没有一块版片是宋代的,只是不断的修版延续着所谓“宋本”的生命状态。又如日本宫内厅藏了一部元刻本《尔雅注疏》,没有牌记,版心无刻工,阿部根据他的刊刻情况和刊刻字体,判断是元刻元印无修补本,而存世的众多“元刻明修本”《尔雅注疏》中,迄今没有发现一叶能和这部存世的元刻本一致,所以对“元刻明修本”中“元”的概念不得不发生疑虑,部分学者认为现存的“元刻明修本”其实底本应该是明初的覆元本。“递修”本子情况十分复杂,一般情况下,是板片出现了损害,则需要修版替换,自南宋中叶以后,哪怕是官刻本的古籍也开始利用坊间俗本的内容来作为补版的文字依据了,这就导致补版部分的文本质量越来越差。所以使用一部书,尤其是影印本古籍,需要分析他文本构成,而不能作为统一的概念去引用。董康珂罗版《周礼疏》无论从版本、内容来说,从经学、文献学角度来看都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能体现文献鲜活的发展历程。
56、跟众多日本的孔子研究者不同,本书作者和辻哲郎(1889—1960)不是汉学家,而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与伦理学家。他生在村医之家,中学时代因困扰于信仰与人生意义的问题而沉迷文学,二十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决定以学术为志业,二十四岁出版《尼采研究》,二十六岁出版《克尔凯郭尔》,一生著作等身,全集逾二十卷,曾任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教授,也是日本伦理学会多届会长,代表作有《伦理学》《作为人间学的伦理学》《风土:人间学的考察》《人格与人性》《日本伦理学史》《日本精神史研究》等,其伦理学说被称为“和辻伦理学”。
57、宫崎重审史料,以为“与其从武内博士的新说,不如从以往传统的通说”,这应该也是包括日本在内的多数学者的共识。如日本的古文字学大家白川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所著的《孔子传》中就明确表示:“同《圣经》一样,《论语》也是需要严密的批判的一本书。不过说起这种严密的批判研究,尽管前辈学者已经做了诸多出色的工作,但仍然没有显示出充分的成果。”
58、内容理解:颜渊问仁于孔子,孔子将仁解释为“克己复礼”。也就是严格要求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克己复礼是对我们行为加以约束的道德规范,并不是有些人标榜的扼杀个性。克己复礼也是自尊自爱的表现,我们现代人仍然要遵纪守法,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办事,处处克制自己的不当欲望。
59、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义,小人只知道利。”
60、历代字典收录的字数,总体趋势是逐步增加的。
61、《北大阅读课》一年级上册的学生用书里,有一个以数字入诗的专题单元。其中收录的古诗也与“一片两片三四片”相类似,如明代伦文叙的《百鸟归巢图题诗》:
搜索更多
62句孔子语录被后人收录为什么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