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句现实的社会建构精选
现实的社会建构
1、当不同类型的行动者之间的惯例活动呈现为交互类型化(reciprocaltypification)时,制度化就出现了。换句话说,所有这些类型化都是制度。第制度类型化具有交互性;第制度之中的行动和行动者都是类型化的。那些构成制度的惯例活动的类型化都是为人们所共享的,它们适用于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而制度本身对个体行动者和个体行动进行分类。
2、在初级社会化中,儿童并不把他的重要他人理解为执行制度的人,而是把他们理解为现实的中转者。儿童把父母的世界内化为唯一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归属于任何特定的制度背景。在初级社会化以后出现的某些危机实际上都是由之后的新认识导致的。此时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父母的世界并不是唯一存在的世界,它有着相当特殊的社会位置,甚至这个世界可能是糟糕的。
3、上述替代性象征世界的出现之所以会带来威胁,原因在于它的存在从经验上说明了一个社会自身的象征世界不再是必然的。人们认识到,人类完全有可能生活在一个没有旁系亲属制的社会中。对于这种冲击性的事实,必须得有理论来处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运用一些概念性的解释。(现实的社会建构)。
4、如果只有运用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相关“知识”才能理解制度秩序的整合,那么对于这种“知识”的分析就是我们在分析制度秩序时的关键所在。对于制度秩序来说,最重要的知识是在前理论的层次上出现的。「它是一个社会中“人尽皆知”的事情的总和,包括准则、道德规范、智慧箴言、价值与信仰、神话等等。要把这些事物全部理论化,需要极其繁复的智力工作。然而在前理论层次,每一项制度都包含可传承的处方知识,即那些为行为的制度适宜性提供指导的知识。」
5、排在首位的是一种可以被成为典范的类型,该类型中的全能专家有可能有效垄断着社会中的所有终极现实定义。从历史上看,这种垄断大多是宗教性质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作为全职专家(这些专家给现实所下的是宗教定义)的垄断组合,教会一旦成功地在某个社会中建立起垄断后,它的本质便是保守的。
6、对于研究路径,作者指出要从涂尔干“自成一体的现实”和韦伯的“行动的主观意义群”出发,把握社会的客观事实性和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要回答主观意义如何转变成为客观事实的问题,其核心就是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建构”。
7、我们把关于认同的理论看成一种社会现象,即我们承认它们可以为现代科学处理。实际上,我们把这种理论称为“心理学”。(现实的社会建构)。
8、经历了上述过程,我们就有可能把自我及其与之相伴的现实的一部分剥离出来,只把该部分与特定的角色情境关联起来。一边是总体自我及其现实,另一边是角色专属的部分自我极其现实,个体能让二者拉开一段距离。与在母亲面前相比,孩子更容易在老师面前隐藏自己,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隐藏能力的发展,是成年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9、第一部分强调在现实生活中最突出的就是日常生活现实(可作为最高实在)。作者认为其具有不可忽视性,且被置于意识之上,自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是正常和自明的,并且构成了“我”的自然态度。
10、我们认为,思想问题仅仅是知识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核心内容。
11、进一步来讲,子世界至少还需要基本的正当化装置,这种装置常常表现为仪式象征或物质象征。以步兵和骑兵之间的区别为例,在骑兵语言的工具性基础上出现了一套图像和寓言的体系。当个体接受了骑战训练后,角色专属知识就完全被他内化了。
12、多元化情境的出现以一个有着高水平劳动分工的城市社会为前提。这个社会的社会结构是相应地高度分化的,也有着高水平的经济剩余。多元主义鼓励怀疑和创新,因此它在本质上会破坏传统中理所当然的现实和现状。
13、次级社会化的正式过程是由它的根本问题决定的:次级社会化总是以一个既有的初级社会化为前提。也就是说,它所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形成的自我和一个已经被内化的世界。它不能无中生有地建构出一个主观现实,而已经被内化的现实有继续保持的倾向,这就是问题所在。不论有待被内化的是什么样的新内容,它都必须通过某种方法被添加到已有现实之上。于是,在原有的内化和新的内化之间就会出现一致性问题。
14、我们需要记住一点,尽管制度世界的客观性对个人来说是个庞然大物,但它始终是一种人造的、被建构的客观性。而人类活动的外化产品获得客观性的过程,就叫作客体化。
15、认同这一现象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法中产生,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认同类型又是不折不扣的社会产物,是客观社会现实中相对稳定的元素。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各种形式的、关于认同的理论一体。关于认同的理论总是会被嵌入一个对于现实的更普遍的解释;它们被“内置”到象征世界及其理论正当化之中,并随后者的特性发生变化。
16、特征:日常生活具有时空结构。由于我的操控区域与他人的操控区域相互交织,因此空间结构也具有社会为度。对于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来讲,日常生活的时间结构更为重要。
17、在这个正当化层次,对离散的制度化过程的反身性整合达到了顶点。一个完整的世界被创造出来,任何较小的正当化理论都是这个世界的某一侧面,是看待现象的特殊视角。在这个超越和总括了制度秩序的世界中,制度化角色提供了参与世界的各种模式。举例讲,“旁系亲属学科”只是一个更庞大的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个理论体系几乎肯定包含关于宇宙和人的普遍理论。对亲属结构中的正确行动来说,最终的正当化依据就来自它们在这个宇宙学和人类学框架中的位置。从原则上讲,终极正当化的限度与官方指定的“现实定义者”,即“司正者”的理论雄心和理论创见是正相关的。
18、物化就是把人类现象当成事物来理解,即从非人或超人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现象。换一种说法来讲,物化就是将人类活动的产品当做非人类产品,如物理事实、自然规律或神意的体现。物化现象表明,人会忘记自己是人类世界的创造者,并进一步忘记了创造者与产品之间的辩证关系。显而易见,物化的世界是一个去人性世界。人类在感受这个世界时就像在感受一种陌生事实。它仿佛是一个根本无法由人控制的外生事物,而不是源于人类自身创造性活动的内生事物。
19、——————————————————————
20、工程教育可以通过正式的、高度理性的、情感中立的过程有效进行,与之相比,音乐教育常常涉及对某位大师的高度认同以及对音乐现实的透彻体会。对一位专业的革命者来说,他也需要工程师所不能及的无限认同和必然性。
21、次级社会化中的角色带有高度的匿名性,即它们可以方便地由与它们的角色扮演者相分离。同样的知识既可以由这个老师来教,也可以由另一个老师来教,此一类型中的任何人都能传授这种类型的知识。这样的形式化和匿名化无疑与次级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关系的某种情感特色紧密相连。不过,它们最重要的结果是为次级社会化过程中的学习内容赋予了比初级社会化时少得多的主观必然性。儿童早年所内化的庞大现实在解体时一定会伴随着重大的生命冲击,而后期内化的现实遭到破坏时,冲击就会小得多。此外,要把次级社会化的现实晾在一边,也会相对容易得多。
22、对维护世界的概念装置来说,有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应用方式,即治疗和虚无。
23、特辑: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24、知识社会学将人类现实理解成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实体,集中研究现实的建构过程。将社会的基本辩证过程划分为三个时刻,即外化、客观化、内化,并提供了一种以知识为分析过程核心的视角。知识“规划”各种途径,使外化产生一个客观世界。它通过语言及基于语言的认知器官将这个世界客观化,让凡事成为可以了解的现实。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是内化使得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由此,关于社会的知识在“现实”这个词的双重意义上——在理解客观化社会世界的意义上,在持续不断地产生这一现实的意义上——得到了实现。
25、认同显然是主观现实中的一个关键元素。与所有的主观现实一样,认同与社会之间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认同是由社会过程形塑的。一旦结晶,它就会被社会关系维护、修正乃至重塑。社会结构决定了在认同的形成与维护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过程;反之,由有机体、个人意识与社会结构的交互作用所造成的认同又反作用于给定的社会结构,同样对它进行维护、修正甚至重塑。
26、知识社会学不仅关注知识在经验上表现出的多样性,而且事关一切“知识”成为“现实”时经历的社会过程。换言之,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象就是现实的社会建构
27、由于语言能够超越“此时此地”,因此它能够跨越空间、时间和社会的多个纬度,在日常生活现实的不同部分之间搭建起桥梁,并把它们整合为一个意义整体。通过语言,我可以打通自己的操控领域与他人的操控领域,我可以让我的人生时间与他人的人生时间保持同步,我能和他人讨论那些眼下处于面对面情境之外的个人或群体。事实上,浩繁的体验和意义都可以在此时此刻中被客观化。简言之,借助语言,整个世界随时都可以展现为现实。
28、通过分析制度过程和正当化象征世界的相关关系,我们已试着说明,纯粹的结构社会学天生就带有将社会现象物化的危险,即便它在开始时仅仅谦虚地将自己的建构称为一种诠释,但到了最后它总是将自己的概念化与宇宙法相混淆。
29、意识总具有意向性,在各种现实中,有一种现实最为突出,就是日常生活现实,它的特殊地位使它获得了至尊现实paramountreality的称呼。在日常生活中,意识最为紧张,因为日常生活以一种最沉重、最紧迫和最强烈的方式将自己置于意识之上。要忽视它是不可能的,即使要削弱它的显著性都非常困难。对我来说,日常生活现实是井然有序的,它的现象遵从一些提前安排好的模式。这些模式外在于我对它们的理解,并且凌驾于这种理解之上。日常生活现实看上去已然是客观化的,它的组成成分是一系列在我出场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客体。
30、三是d的执政治国理念有了新发展。十六大以来d中央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总结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根据我国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d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精神贯彻落实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
31、现实的社会何以被建构?人从接受社会现实是不证自明的实在到反思社会现实的物化,社会与人的辩证思考问题也逐渐被聚焦。身体的“共现”和语言的共同理解意向对传播产生着多大的影响?身体在场的呈现与否对意义的建构探讨可以进一步研究发掘。本期读书分享将与大家共同聚焦于《现实的社会建构》。
32、细心品味,不难发现,该书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对于矫治社会学理论的退缩,该书至今仍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33、一个特定的、历史的、社会-文化性的生活世界必然伴随着不可或缺的常识,而所有模式的常识都归属于这样的生活世界。它们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并成为社会共识。这些常识的结构决定了知识的社会分配,以及特定历史情境中特定群体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的知识的相对性和相关性。
34、 四是要建立信用记录广泛使用制度,增强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人们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行,不光是道德教育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更是社会生活教育的结果。我国需要推行信用记录的广泛使用制度,建立过去、现在与将来诚信记录与利益联动的一线贯通机制,使自然人、企业、社会组织涉及诚信的行为留有痕迹,让失信记录见阳光,使失信者无处躲藏,真正建立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惩戒防范机制,形成守信联奖、失信联惩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35、本书应该被视为“社会互构论”的开山之作:社会是人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和社会是相互构建的。(谢立中北大社会学系教授)
36、象征世界symbolicuniverse构成了正当化的第四个层次。这一层次包含着各种理论的传统体系,它们把不同的意义领域整合起来,用一个象征总体symbolictotality来总括制度秩序。象征过程指的是现实的符号化过程,而不是日常经验的符号化过程。实际应用的层次被彻底超越了,正当化由此能够借助象征总体的手段实现,而后者与日常生活已毫无关系。象征世界就是由那些已被社会客体化的且具有主观真实性的所有“意义”所构成的矩阵。所有的社会历史以及个人的所有生命历程都是在这个世界中发生的事件,个人生活的边缘情境(不属于社会的日常生活现实)也都隶属于这个象征世界。
37、知识社会学把人类现实理解为社会建构的现实。在这本书的很多部分,尤其是在分析日常生活的知识基础以及讨论人类存在的生物性前提有关的客体化和制度化问题时,我们都能看到社会学取向的思维能为哲学人类学所做的贡献。总而言之,社会学的事业必须保持与历史学和哲学的持续对话,否则它将失去恰当的研究对象。这个对象就是作为人类世界一部分的社会。它由人创造、由人栖居,并反过来在一个持续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人。人文主义社会学的一大贡献就在于它重新唤起了我们对于这一蹊跷现象的好奇心。
38、对重要他人认同后也就能对自身产生认同,从而使自己活得一个在主观上具有一致性与合理性的身份——即自我是一个反身的实体(reflectedentity),反射着先前重要他人对自身采取的态度。个体成为重要他人认定的那种人这一过程体现了他人认同与自我认同之间的辩证法,即客观指派的身份与主观接纳身份之间的辩证法,而非一个单向的过程。
39、对个人经验来讲,象征世界的这种规范功能可以被简单地概括为“让一切各安其位”。
搜索更多
40句现实的社会建构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