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26句对苏格拉底的评价精选

对苏格拉底的评价

1、也正因如此,当儒家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而占据中国文化正统后,儒家学说就牢牢的把控着文化解释权,“法古”思想也在中国长久的传递下去,后世的中国士人,一辈子就为前人留下的文字作注疏,既不注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注重在追索问题中获得超越。仅有的一点不甘心,也往往必须打着“复古”的旗号,以向古人看齐为准则。

2、(注:本文写于2001年,是我本科大一时候所作,首发于我跟几个同学创办的校园刊物《鹰隼》第1期,这个刊物总共只发了两期就因经济问题关门大吉了。现在网上很多转发未注名原作者。)

3、地缘上中国为大陆,偏封闭,且古中国文明高于周围,因此孔子儒学“独尊华夏”,并不太重视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如后世的“华夷之辨”。

4、(1)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9页。

5、如果你想在迷惘人生保持清醒,请读读苏格拉底。(对苏格拉底的评价)。

6、杨绛因为不懂古希腊文,所以决定从英文版转译《斐多》。而从英文译本转译柏拉图,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想法。西方学界阅读柏拉图的标准版是1578年出版的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对照的Stephanus版柏拉图全集(三卷)。在拉丁文已经是古希腊文的参考译文的时候,在拉丁文是全欧洲的学术交流语言的时候,英文柏拉图没有存在的价值。随着18世纪末启蒙运动的发展,拉丁文逐渐退出舞台。各国开始使用本国语言作为学术交流的语言后,渐渐有人开始用英文翻译柏拉图。第一部比较正规的柏拉图英文译作出版于1804年,由ThomasTaylor翻译。第一部比较出名的柏拉图译作BenjaminJowett版(也就是杨绛列为第一参考书的这版)出版于1871年。但他们都还不能称作“比较准确”的柏拉图译作。事实上,19世纪只是英译柏拉图的“婴儿期”和“探索期”,此时的柏拉图英译本并不成熟,更多的只是作为读罢古希腊文后的消遣,并不能独立成书。即使到了今天,有了如Grube版等较为成熟的英译本的情况下,严肃的柏拉图学者仍要使用古希腊文阅读柏拉图。杨绛选择从英文版转译柏拉图,从立意上就限制了她的译本能够达到的高度。

7、一代哲人永远地离开了,助手后悔自责地过完后半生。(对苏格拉底的评价)。

8、------------------------

9、逻辑、论证、知识......一切干巴巴的“事实”或“论证”。

10、首先,苏格拉底所指“是不是事实”是强调我们要传递的信息的真实性至关重要。因为传播虚假信息若导致他人蒙受损失,其性质与诈骗无异。无论是来自大众媒体的轰动性新闻,还是来自小众媒体的小道消息,都会有一些受众。若这些媒体传播的是虚假信息,肯定会有人基于自身经验、常识和科学知识的缺乏以及对媒体从业者的信任而信以为真。当年深圳市某媒体传播的医生缝产妇肛门的虚假新闻导致了很多人相信医院和医生有作恶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甚至导致一些人产了仇医的情绪,可能至今余毒犹在。

11、而同时,两人几乎身处同一时代,孔子逝世后的十年,苏格拉底出生,东西方文化史几乎同时开启了一个伟大时代。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差异,标志着东西文化源头上的差异,这一差异在其后千年时光的流逝中被不断延伸、发、固化,深埋,直至根深蒂固而人不知,东西文化上许多的差异都可以从这两位祖师爷上看到苗头。

12、苏格拉底所说的“是不是善意”,我理解是指我们说话、表达个人意见或传递信息一定要以善意作为该行为的基点。在此,善意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方面是指信息传递者应首先站在接受信息者的立场,权衡传递该信息是否有益于信息接受者,符合其最高利益或使其受益。这一方面的善意一般是以体现社会性动物利他精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是传递让接受者直接受益的信息。例如,某间医院最近开展慈善医疗活动,免费为该地区有先心病的患儿做手术治疗。某人在获悉这个信息之后确认其真实性之后,立刻告知家有此类患儿的邻居,让长期为筹集手术费用而苦恼的邻居获得救助。另一种形式则是传递让信息接受者止损的信息。如告知接受者面临现实风险的信息就属于这类善意行为。某人在发现邻居家于台风来临前敞开门窗外出,立即告知该邻居自己所知的台风信息,让邻居有机会返回家中关闭易损门窗。这样的信息传递也就具有极大的善意。这样的善意符合“于人有益,于己无害”的原则,是所有人类社会形态的道德所褒扬的行为。

13、(以下均为杨绛《斐多》辽宁人民出版社页码)

14、就在我写这个回答的时候,又有多少愿意为儿子付出生命的家长,却在用溺爱杀害他儿子的将来!

15、人的认识对象作为“万物皆备于我”中的万事万物,实际上都是一种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思维确定性。苏格拉底以前的自然哲学,只是把这种思维的确定性把握为对象是什么的规定性,只是停留在存在的客观性上,而没有返归到思维的主观性上。诚如黑格尔所说:“古代的伊奥尼亚学派是思维了,但不曾对思维加以反思,不曾把自己的产物确定为思维。”(4)事实是人的一切观点,诸如把世界的本原界定为水、火、原子等观念,都是一个理性把握对象的思维确定性,都表明人的认识真理不是一个单纯的客观外在性,而且是一个主体内在性。在苏格拉底的学说中,自我意识的主观性得到确定。自我意识的主观性、思维的确定性作为一个自在自为的本体,并且被规定为客观事物的真理,而把客观事物的真理归结到自我意识的主观性,归结到主体的思维,这就要求人的认识复归自己,反身内求。

16、斗鱼699181丶段神:苏格拉底9卡和10卡可以用,灵活有点差手感有点笨重,低强卡不建议用。他的体重是个问题,体重偏低导致了他很容易与别人对抗之后产生丢球的情况,或者是倒地。苏格拉底对巴西套的补充影响较大,可以弥补巴西套身高的不足,他甚至可以起到一个站桩式中锋的作用,在中场也是一道较为稳固的身高保障。

17、苏格拉底这样孜孜不倦地关心人的内心和灵魂,把道德和知识联系起来,教人努力体认自我,回归内心善性。德性落实到城邦和个人则是正义、勇敢、节制的美德。即便神谶说他是最智慧的,他依然认为自己无知。当他逐一访察以智慧著称的人后,才知道他们有的是有限的知识,甚至根本无知,反而自认为无所不知。如同他们怕死一样,只是不智而自命为智,以其所不知为知。没有人知道死亡对人来说是好是坏,但人们都怕死,就好像确知死亡是最坏的境界。苏格拉底不以不知为知,更不会逃避死亡,“苏格拉底悟出了神的本意,真正的智慧是属于神的,神示只是告诉我们,人的智慧微不足道,是没有价值的”所以神认为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让苏格拉底不停地与人辩论检验别人的智慧。反讽和助产士的方法常使别人理屈词穷,陷入尴尬的境地,他也因此得罪了一批有名望的政客。这些人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必欲置其于死地。

18、这句话有两个动词并不等于古希腊文想督促苏格拉底做两件事。在古希腊文中,用两个含义不同但含义接近的祈使动词并列是一种表强调的修辞手法。这个督促的第一个动词是“创作(poiei)”,第二个动词是“工作(ergazou)”。“培育音乐”也就是“把你创作的作品作为你的事业”的意思。

19、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20、杨绛的《斐多》译于2000年左右,但她选参考书只选到了1924年出版的版本,忽略了20世纪中后期优秀英译注释本如果杨绛能在选本上稍微注意一下的话,以杨绛的汉语功底,即使是由英文转译,也一定能翻译出比现在好的多的版本。

21、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22、苏格拉底申辩中有这样的描述特别引人注意:你们如果置我于死地,是不容易找到另外一个人来顶替的,这个人附在城邦上,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说,好像牛虻粘在马身上,这匹骏马由于太大太肥,年龄未老就行动迂缓,需要叮一叮才能焕发精神。

23、苏格拉底面对不信神的指控,他说,雅典的公民们,我敬爱你们,但是我要服从神灵胜过服从你们。他认为,自己时常受到灵机的启示。而他信奉的神灵仅仅是他自己的良知。

24、防守端的表现没有数据体现的那么差劲,由于腿长伸展开来正面抢断能力和拦截能力还是很可观的,只是拼抢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劣势,还有体力也不足以支撑苏格拉底不断的前后场跑动,全攻全守打法很容易就体力见底。

25、除了时代背景上的不同,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个人学说上,还有这三个很大的不同。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26句对苏格拉底的评价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